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通讯:广东惠州杨侨镇归侨生活的变迁

2012年06月25日 14:2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惠州6月25日电 题:广东惠州杨侨镇归侨生活的变迁

  中新社记者 郭军 康孝娟

  “我现在这边有房有车,每个月有近2000元的工资,孩子已经长大工作,我也不想再回越南去了。”48岁的广东惠州杨侨镇越南归侨李本平说话时语气中透着满足。

  在记者近日采访杨侨镇时,李本平说,5年前政府帮助归难侨进行危房改造,他得到2万元人民币的资助,连装修总共才花15万元就住进了220平方米的两层小洋楼,“周边环境优美,还装了路灯,绿化也很不错,住得很舒服”。

  杨侨镇是惠州的两个著名侨镇之一,其前身是杨村华侨柑桔场,1978年改为华侨农场,先后接收安置了7800多名来自越南、印尼、缅甸的归难侨,目前还有归难侨5400多人。

  34年前,李本平随父母兄妹从越南回到中国。起初一家九口人挤在当地政府分配的一套42平方米的安置房内。一家人主要从事柑桔种植和管理,生活艰苦。后来结了婚,虽然又分到一套一房一厅,但仍然不够住。

  李本平的经历在杨侨镇归难侨中并不少见。在2003年改制为杨侨镇前,杨村华侨农场面临债务沉重、发展滞后、归难侨生活贫困、社会矛盾突出等诸多问题。据杨侨镇镇委书记胡劲松介绍,当时该镇承担的金融债务逾3亿元,此外还有几千万元的非金融债务。

  针对华侨农场的普遍困境,广东省政府制定了“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的改革方向。2003年,杨村华侨农场正式改制为杨桥镇。在各方支持下,经过近9年的改革发展,杨桥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不仅全面化解了农场的历史债务,而且解决了归难侨饮水难、行路难、看病难、子女读书难等一系列民生问题。尤其是归难侨的危房改造问题,自2005年启动侨房安居工程以来,全镇1188户归难侨危房户目前全部住进了宽敞漂亮的新房。

  在有900多居民的杨侨镇风门村,宽敞平坦的水泥公路绕村而建,一排排漂亮的别墅式公寓房整齐矗立。已经80岁的越南归侨刘明堂和儿媳妇带着记者参观新家。厨房、客厅、卧室,宽敞明亮,家具一应俱全;院子里晒着玉米等农作物。“现在心情舒畅,生活悠闲,每月还可以领到1080元工资。”老人说。

  胡劲松表示,博罗县一直把杨侨镇作为全县未来发展的亮点,一方面大力改善民生,另一方面大力支持杨侨发展工业。该县已规划以杨侨为中心打造一个总面积达53平方公里的东部工业园。今年首期准备投入2亿元,建设1.5平方公里经济产业区,“预计东部工业园建成投产后,并从根本上解决杨侨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

  在杨侨镇整体发展的带动下,当地归难侨也逐渐克服“等、靠、要”的思想,主动谋求事业的发展。去年,李本平与妻子在种植果树之余尝试着开发副业,投入了五六万元从事乌龟养殖。“现在,我们医保、社保都有了,没有后顾之忧,干劲更足了。”

  说起村里生活的变化,越南归侨、现在杨侨镇塔东办事处工作的王中仁说,2003年改镇以前,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水泥路,一到雨天就泥泞不堪,如今10公里的村道都完成了硬底化,而且实现了道路村村通,方便了村民出行。现在,王中仁家种了8亩多甘蔗,每亩甘蔗可以收益2000元左右,一年可以有2万元左右收入。

  生活条件好了,王中仁心中有了新的期盼。他说,村里一直以来都没有文娱场所,希望政府能够加大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完)

>中国侨界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