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人间瑶池——四川黄龙 查看下一页

2013年02月06日 16:22 来源:炎黄纵横 参与互动(0)

  去年(2012)9月下旬,我们从九寨沟乘车前往黄龙一日游。那天难得好天气,太阳从东边山岭上冉冉升腾起来,把公路边杉树上的白茫茫雾凇映照得耀眼明亮,像珍珠一样闪闪发光,远处是皑皑雪山,好一个粉妆玉琢的世界。

  黄龙名胜风景区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境内,主景区黄龙沟位于岷山主峰雪宝顶下。黄龙于1991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荣获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绿色环球21,国家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区。大巴沿着一条长龙般的盘山公路前行,两侧时不时可见一座座像披着雪白的哈达一样的雪山逶迤起伏,昂首翘尾,耸入云天,在强烈的阳光中闪耀着晶亮的银光。

  下了缆车之后,到了望龙坪,这里可观黄龙沟、雪山梁全景全貌,黄龙地貌总体是山雄峡峻,峡谷纵横,莽林苍苍,碧水荡漾。前景是植被繁茂的大峡谷,触目是一派生机勃勃的翠色,在阳光照耀下绿得耀眼。黄龙是天然植物种质资源的绿色宝库,区内有高等植物1500余种,那高大挺拔的四川落叶松、岷山冷杉像巨人一样挺立着,蔚为壮观,正是:“长松落落,卉木蒙蒙”。而远景就是皑皑白雪的雪山梁,它位于雪宝鼎腹地,是涪江的源头,海拔4000米左右。雪山梁是高寒岩溶和冰川堆积而形成的,放眼看去,只见山岳巍峨,角峰峥嵘,就像披着白色大氅的一队威猛卫士,何其壮哉。唐代诗人齐已有诗云:“雪峰雪峰高且雄,峨峨堆积青冥中。”

  由索道上站沿着木栈道要走3公里才能到达黄龙沟的主要景点五彩池,而午后的太阳高悬中天,高原的太阳紫外线也特别强烈,总之,这漫长的木栈道已走得我两条腿又酸又麻。

  走完木栈道,就到了黄龙沟中段。黄龙沟背倚终年积雪的岷山主峰雪宝鼎,面临碧澄的涪江源流,几万年来,四周高山上的冰雪融水和沟顶端分水岭处有一股泉水不断流淌下来,在流动过程中溶解了大量石灰岩的碳酸钙物质,形成了独特的钙华滩流景观。在木栈道的左外侧,只见一大片金黄色的钙华滩流水洋洋洒洒地铺天而下,就像黄河壶口瀑布一样气势磅礴。由于这里是奇特的钙华滩流,水质比较黏稠,流动也比较缓慢,形成了许多荷叶块状或大蘑菇块状的钙华埂层层搭叠,其颜色也与浑浊的黄河水迥然不同,在强烈的高原阳光折射下,整个沟谷金光闪闪,如若一条巨大的满身金黄色鳞甲的黄龙从雪山飞腾而下。而两侧是披翠挂绿的峡谷,抬头仰望,黄龙沟的前上方就是戴着松松蓬蓬白色雪帽子的雪宝鼎,峰顶的背后堆积着厚厚的白云,舒卷自如,变化无穷。白云后面的天空蓝得出奇,这是在大城市里无法看到的雪域高原的蓝天。这眼前一大片金黄色的钙华滩流就是“金沙铺地”景点,其长750米,最宽处122米,最窄处40米,相对高差116米。明代诗人有诗:“碧野两岸是绿洲,垂地金沙莽莽流。珍珠浪落玉倒碎,雪岭深处是源头。”清代有一文人曾写一楹联云:“玉嶂参天一径苍松迎白雪,金沙铺地千层碧水走黄龙”,堪称是此情此景的真实写照。

  过了金沙铺地景点,向上攀爬了一阵子的路,就到了黄龙寺。

  黄龙,过去称为黄龙寺。据《松潘县志》记载,明代这里有前、中、后三座寺庙,殿阁相望,香火旺盛。前寺已荡然无存,中寺仅剩观音殿,后寺也只有一座院落。后寺现为道家神庙,殿内供奉黄龙真人像。“黄龙”,是根据两个古老的传说而来:一是说大禹治水时,有一条黄龙负舟帮助大禹疏通岷江,到了松潘后留在了黄龙沟内。另一说是古代有位黄龙真人在此修道成仙而去,后人为纪念黄龙真人,在沟内修建黄龙寺。其实民间,还有一个说法更合符实际,该沟内的钙华滩流蜿蜒于原始林海,酷似一条腾飞天地的金色巨龙,故名“黄龙”。

  我们在黄龙寺前的广场逗留片刻,拍了几张照片之后,又继续上行,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主要景点——被誉为“人间瑶池”的五彩池。

  五彩池海拔3900米,是黄龙景点最高处。随着水流速缓急、地势起伏和枯枝乱石的阻隔,水中富含的碳酸钙又结晶析出,形成了厚数十厘米、高10余厘米至2米不等的坚固的碳酸钙围堤。随着地势起伏高低,结成的钙华堤呈梯田式的阶梯状,漫山遍野的钙华围堤层叠相连,在碳酸钙沉积过程中,又与各种有机物、无机物结成不同质的钙华体,还有光线照射的种种变化,科学上称为瑞利散射效应,形成池水同源而色泽不一,人们便称之为“五彩池”。由于这最高处的彩池群最大、最多、最壮观,自然就以“五彩池”冠名,它成了黄龙最靓丽的第一道风景线,到黄龙游览主要也就是看这五彩池,有句俗话说,“来到黄龙不上头(意即不上五彩池),懊恼白活一辈子。”

  

【编辑:王盼盼】

>中国侨界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