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注重实效创新发展促上海社区侨务新发展

2013年05月03日 15:39 来源:侨务工作研究 参与互动(0)

  一、上海社区侨务工作的回顾

  近年来,上海市侨务部门围绕本市的中心工作和基本侨情,积极探索,注重创新,逐渐形成了“体制机制健全,工作基础扎实,服务载体丰富,品牌特色明显”的社区侨务工作新格局,促进了上海社区侨务工作的新发展。

  (一)制度建设为导向,加强政府对社区侨务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是制定和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形势下社区侨务工作的意见》。2006年,市政府侨办下发了《意见》,对全市社区侨务工作进行部署推动。2009年5月,市政府侨办与市民政局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本市侨务系统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通过建立社区侨务社工队伍,壮大社区侨务工作的基层力量,夯实社区侨务工作的基础。2012年初,市政府侨办联合市民政局又转发了国务院侨办和民政部联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侨务工作的意见》,科学分析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社区侨务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在改进和加强本市社区侨务工作的基础上,对目标和任务作出全面部署。

  二是积极推进区县和社区建立社区侨务工作协调机制。为推进社区侨务工作的不断深化,市政府侨办要求各区县侨办把社区侨务工作作为国内侨务工作的重点,从建立和完善体制机制入手,努力形成市、区县、街镇、居委会四级为侨服务的纵向组织体系,健全侨务部门与有关职能部门、涉侨部门、群团单位通力合作的横向工作网络。2009年起,在闸北区试点进行社区侨务工作协调机制的探索实践,建立了区和街道两个层面的社区侨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黄浦、普陀、长宁、静安等区侨办也积极争取民政等部门支持,相继出台了进一步加强社区侨务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完善了社区侨务工作的协调机制,政府对社区侨务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显著加强,也推动了各级侨务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共同发展的局面。

  三是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推进社区侨务工作。市政府侨办以长宁区为试点,结合长宁区社区侨务工作的特点和实际,建立了“社区侨务工作评估机制”。通过对社区侨务工作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以达到科学、有效推进社区侨务工作的目的。目前,全市大部分区县侨办都建立了社区侨务工作评估机制,在社区侨务的“工作机制”、“基础工作”、“为侨服务”、“侨务文化”和“特色工作”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评估指标。

  (二)特色建设求创新,进一步丰富社区侨务工作内涵

  一是推动“三区联动”,促进社区、校区、园区侨务资源优势互补。上海市侨办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推进社区侨务工作融入校区、园区,提出了“三区联动”的工作理念,指导本市街道、社区充分利用辖区内的高校、创业园区、科技园区等资源,共同推进社区侨务工作全面深入开展。如:普陀区长风新村街道与华东师范大学联手帮助学校做好校园内归侨侨眷的生活服务工作,利用学校的人才智力优势为社区的建设献计献策。

  二是倡导“三社融合”,促进社区、社团、社会整合优质资源为侨服务。市侨办不断凝聚各行各业的侨界专家为侨界人士服务,运用侨界社团资源优势的“三送活动”成为上海市侨界优势资源为侨界人士服务、为社区服务、为社会贡献的最有代表性的品牌。2008年至今,送医疗到郊区(社区)的活动共举办了12场,共组织了200余位侨界医学专家参加,惠及上海远郊区县的5000多位农村居民。同时,市侨办还积极发动上海市侨界企业家协会的企业家向患病的侨界群众捐助医疗补助金。4年多来,12场活动共计为510位侨界群众捐助医疗补助金达29万余元。2011年“上海侨企爱心基金”成立,为全市患大病、重病的归侨每人每年帮扶2000元人民币,惠及90余位患大病、重病的归侨。2011年,在送科技到郊区(社区)活动中,荣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华师大终身教授陈立侨先生为崇明县的40余位河蟹养殖专业户作了“河蟹养殖技术”专题讲座。从2009年起,市政府侨办积极发挥侨界著名书画家的文化优势,几十位书画家5次把书画活动送到郊区(社区)。

  三是创新工作手段,多渠道凝聚社区新侨资源。在市侨办的指导和支持下,各区县侨办、各社区(街道)积极尝试在社区网站中开设“社区侨务工作”专栏,拓展、培育新华侨华人团体,为新华侨华人多元化交流开辟了一个新天地。如:黄浦区侨办创建的“海燕博客”发展了“原点剧社”、桌友会等11个新侨子社团,凝聚了4000余名新侨和白领青年会员,使“海燕博客”成为新侨白领的聚集、培育之地。

  四是延伸工作触角,拓展涉外社区侨务工作新领域。多年来,市、区县两级侨办积极探索开展涉外社区侨务工作的手段和方法,把社区侨务工作做到高端侨界人士最为集聚的地方。如:长宁区虹桥街道建立了本市第一家涉外社区居委会,坚持“以人为本”,用文化交融的方式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把侨务工作的触角通过涉外社区向海外延伸。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努力以服务为载体、以文化作媒介,在仁恒滨江园、菊园、江临等高档住宅小区中,通过挖掘服务资源,拓展工作领域,以家政服务打基础、文化交流增联谊、慈善公益为引导,联系组织涉外小区中的华侨华人、外籍人士参与社区两个文明建设,扩大了社区侨务工作的覆盖面。由于工作成绩优异,仁恒滨江园在2009年11月成为首届长三角侨务论坛的现场观摩点。

  (三)平台建设作保障,进一步整合社区资源做好为侨服务工作

  社区侨务工作要提高为侨服务的质量,必须依靠社区的公共服务平台。市、区县两级侨办积极推动社区依托“三个中心”强化为侨服务工作。

  一是依托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在全市建立社区为侨服务受理平台。在市、区县侨办的积极推动下,各街镇积极整合民政、司法等部门的资源,设立了“为侨服务受理窗口”。据统计,目前,全市有125个街道、镇在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设立了侨务受理窗口,占全市街道、镇的60%。“为侨服务受理窗口”优先为侨界人士提供就业、就医、法律咨询等便利服务。

  二是以“侨之家”建设为载体,丰富侨界人士的精神文化生活。在市、区县侨办的积极推动下,各街镇依托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资源,以“侨之家”为载体,积极建设侨界人士文化活动平台。目前,全市区、街道、镇、居委会的“侨之家”已达476个,丰富了侨界人士的精神文化生活,加深了侨界群众之间的感情,也为社区侨务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是以侨界人士保健为平台,为侨界人士构建就医“绿色通道”。在总结长宁区经验的基础上,2008年市政府侨办与市卫生局联合发文,要求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早期归侨配备家庭医生和提供日常医疗服务咨询。目前,上海市凡是有早期归侨居住的社区都完成了为早期归侨配备家庭医生的签约工作,覆盖率达到了100%,全市近3000名早期归侨享受“就医绿色通道”。

  二、今后一个时期社区侨务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完善社区侨务工作机制建设

  全市各级侨务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基层社区开展侨务工作的分类指导,不断完善社区侨务工作的体制机制建设,建立健全市各级侨务部门统筹协调相关职能部门、群团组织、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等开展社区侨务工作的协调机制,切实形成社区侨务工作的长效机制。全市各社区街道党工委、街道办事处要根据社区的区域特点、基本侨情和工作实际,切实加大对社区侨务工作的投入,配备好社区侨务工作力量,健全社区侨务工作网络,组织开展好社区侨务工作各项活动。

  (二)扎实推进三个平台建设,进一步提高为侨服务水平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社区为侨服务的重点。在社区侨务工作中,要扎实推进为侨服务受理平台、侨界人士文娱平台和侨界人士保健平台的建设,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切实发挥这三个平台的服务、管理和引导职能,为侨界人士特别是早期归侨“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

  (三)以创建示范单位为抓手,进一步树立典型促进社区侨务工作发展

  要以国务院侨办开展“全国社区侨务工作示范点”创建活动为抓手,结合上海市三年一度的社区侨务工作先进评选工作,进一步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提升本市社区侨务工作水平,促进社区侨务工作发展。三年内力争创建“全国社区侨务工作明星社区”和“全国社区侨务工作示范单位”20个,并要积极发挥这些明星社区和示范社区的带头引领作用。

  (四)切实把握新侨情,进一步推进社区“双向服务”机制建设

  实践证明,坚持“社区为侨服务好,侨为社会贡献多”的双向服务是推动社区侨务工作深入持久开展的重要保障。2011年全市侨情调查为全市各街镇社区掌握基本侨情打下了一个很好的基础。随着侨情的不断变化,侨界的需求呈多样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社区侨务工作一定要根据形势和侨情的变化不断丰富“双向服务”的内涵,高度重视解决好侨界的民生问题,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区各项活动,营造双向服务的良性发展趋势。

  (五)积极探索实践,进一步创新社区侨务特色建设

  近年来,上海市的社区侨务工作一直将“一街(镇)一特色”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希望各区县、各街道镇社区一定要结合各自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展具有区域特点的社区侨务工作,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今后一段时间我们要进一步加大探索实践的力度,对社区侨务的特色工作加强探索,不断总结先进经验。(徐力)

【编辑:王盼盼】

>中国侨界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