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回归专栏:澳门回归过渡期的大型建设

  (香港中国通讯社十一月二十四日电)澳门回归专栏:澳门回归过渡期的大型建设

          香港中通社记者 林鹰

  中国与葡萄牙于一九八七年签署关于澳门回归中国的联合声明以来,澳门在中国支持下,陆续推出了十三个大型建设项目,推动了澳门过渡期经济的发展。

  在本世纪七十年代之前,澳门的整体经济仍然处在一个较为低下的水平,那时要进行大规模建设,既无迫切的需要,也还没有经济基础条件。自从进入七十年代以来,澳门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形成了以出口加工业、旅游博彩业、建筑业和金融业为四大支柱的经济体系。到了八十年代,澳门的整体经济面貌已发生明显的改变,经济实力逐步加强,从而为大型建设的开展打下了经济基础。

  在澳门过渡时间的十三项大型建设项目中,基础设施有六项,其中国际机场、第二座跨海大桥、新澳港客运码头、松山隧道四大项目均已竣工并投入运营;九澳深水港及自来水新供水系统两大项目已进入紧张施工阶段。其他的七个项目,包括山顶医院、垃圾焚化炉、污水处理厂、南湾湖工程、路环协和工业村、濠苑城和★(左乙右水)仔花城等。

  澳门这些大型建设项目,是根据项目的公共性、规模性和整体性三个基本标准进行衡量后才决定兴建的。按照预定的计划,除个别项目外,大部分工程基本在一九九四年完成。由于有些项目的工程量较大、工期弹性大、进度会较缓慢,大约要到今年底澳门回归后才能陆续建成。

  澳葡政府过去很少进行大型建设。在葡人管治澳门四百多年来,当局长期采用放任自由、无为而治的政策。除了在本世纪七十年代中兴建了一座跨海的澳★大桥外,基本上没进行过大规模的公共设施建设。直到八七年中葡两国签署了关于解决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后,澳门进入回归中国的过渡期,才促进澳葡当局在社会经济建设上采取比以前积极的政策,推动国际机场、跨海大桥、港澳码头等大型建设工程。

  这批大型建设项目的兴建,对过渡时期的澳门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各项基础设施的兴建,明显地改变澳门的硬投资环境,起到便利工商业的运作、加强吸引外资和推动经济发展的作用;市政设施的兴建,大为改善澳门城市的容貌,提高市民的生活和居住条件,也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区域开发项目的建设,也改善了澳门人口和生产力分布不平衡状况,对开发离岛、扩大澳门经济活动场所等创造了条件。同时,在大型建设项目兴建过程中,稳定了居民对前景的信心、推动各行业的发展成为澳门回归过渡时期维持繁荣安定的重要因素。■

最近更新日期:1999年12月01日
© 1999,中国新闻社版权所有,转载稿件务经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