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主办
2000年10月23日 星期一

Media999 ad



中新专著>名胜篇>戏曲影视

“改良戏剧”摭议



  “改良戏剧”这个名称是戏剧家欧阳予倩于1918年在上海提出的。他的《讼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予之戏剧改良观》的文章,提到对京剧要进行改革。但是当时,正值军阀混战,谁还有暇及此,直到北伐结束后的1927年8月,他编的一出改良京剧《潘金莲》才首次在上海与观众见面。他与周信芳、高百岁、周五宝等京剧艺人,合演了此剧。翌年12月15日为上海伶界联合会筹款,又在上海“大舞台”演过一次。从此他再也没有演过京剧了。

  欧阳予倩的《潘金莲》,改良得并不彻底,但它唤起人们对京剧改良的重视。1930年在上海出现了一家新东方剧场,以演改良国(京)剧为号召。上演的第一出改良国剧是《女起解》,主演苏三的是当时上海一位女票友闵翠英。她们的演出完全与众不同,从描写苏三狱中生活、发配行路起,到解住太原府三堂会审止,中间经过街道、山岭、古庙、城池等,皆用真实布景,一段有一段的表演,一处有一处的穿插。《女起解》的剧情很简单,但所用布景却不少,说穿了就是借鉴了当时盛行上海的机关布景。例如苏三要解进城时,台上是城池布景,随着苏三下场,在锣鼓声中灯光变暗;转眼之间,气象森严、威风凛凛的公堂,随着灯光再次转亮,便展现在观众面前了,于是接演《三堂会审》。这种所谓改良,也就是在旧剧中安置布景,用连台本戏的手段来演出,所以只能号召一时,面不能持久。未见,这家新东方剧场就关门大吉了。

  抗战军兴,欧阳予倩在上海收了一个徒弟,她就是闻名全国的京剧女演员金素琴。金素琴在老师的影响下,树起“改良平剧”的旗帜,在上海著名的卡尔登戏院演出,配角有小三麻子、葛次江及妹金素雯等。第一个剧目是欧阳予倩为她编写的《梁红玉》,接着又上演了《新玉堂春》、《人面桃花》、《桃花扇》等,这些戏在抗战时期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她不仅在上海上演,后来还在大后方西南一带经常演出,因而这次“改良”,深得人心。当时有人赠诗曰:

  昔有梁红玉,

  今看金素琴。

  千秋同敌忾,

  一样感人心。

  (1983年)


| 新闻大观 | 中新专稿 | 中新图片 | 中新影视 | 中新出版品 | 中新电讯 | 中新专著 | 中新英才


主编信箱

新闻标题检索:

Media999 ad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