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衣类

   一、茶衣:是用蓝布做的装身的短褶子。除儿童穿用外,更多的是一些酒保、樵夫、渔夫等穿著。茶衣的色彩较单调。

  茶衣的式样分两种:一种是,斜领、大襟;别一种是,对襟。茶衣有的带水袖,有的不带水袖。

  例如蓝布大袖就是戏曲舞台上扮演劳动人民或店家、酒保、群众演员的服装。穿用人物有《武松打虎》中的酒保、《问樵闹府》中的樵夫、《挑廉戴衣》中的武大郎等。 此外戏曲舞台上扮演平民百姓、儿童或群众演员的服装也多为蓝布茶衣,穿用人物有《铡美案》中的冬哥、春妹,《红娘》中的书童等。

  彩旦褂子是戏曲舞台上扮演丑婆、媒婆、巫婆、禁婆等角色穿的服装。彩旦褂子本是清代汉人的生活服装,这是中国服装史上最不美观的一种服装造型。在舞台上凡扮演比较丑的妇女形象,都穿这种彩旦褂子。

  二、女式的裤子、袄:一般是小户人家的年轻妇女或是大户人家的丫环穿用,偶有大户人家的、性格活泼、伶俐的姑娘穿用时,下身多数要罩一条裙子。袄的式样是:立领、大襟、袖口较肥,不带水袖。裤、袄的花色很多,因人而异,但有一种用红布做成的裤、袄较为特殊,这样的服装专业用名是:罪衣、罪裤,是专门给犯罪的人穿的,其式样与一般裤袄也有所不同:小领、对襟,腰里还着素白色的罪裙。下面再仔细介绍一下:

  这是戏曲舞台上扮演民间少妇、小家闺秀、小姐及丫鬟使女常用的服装。袄、裤、裙在地方戏中,尤其评剧使用最多。袄、裤、裙的色彩除了不准用明黄、杏黄色外,其他任何色彩都可使用,主要以绣花草为主。

  穿用人物有《花田八错》中的春兰和《坐楼杀惜》中的阎惜姣等。

  三、紧身衣:是便于武打穿用的一种紧身衣服,分为抱衣抱裤、打衣打裤、侉衣侉裤(快衣快裤)。

  抱衣抱裤:戏曲舞台上扮演非正式武将、武士的服装,是侠客、义士、绿林英雄这类人物穿的,又称豹衣豹裤、英雄衣,即所谓"短打衣"。抱衣式样是大领、大襟、紧袖、花样和色彩是多种多样的,裤子和褂子上的绣花是一致的。色彩一般不受限制,只是年长武士穿重深色抱衣,年轻武士穿浅淡色抱衣。抱衣的图案花纹不宜绣花草,而多以兽类、八宝(轮、罗、伞、盖、花、罐、鱼、长)或汉瓦等为主。穿用人物有《三岔口》中的任堂惠。

  老年武士的抱衣裤特点是色调沉着,不绣彩色图案。穿用人物有《打渔杀家》中的萧恩。而且穿香色抱衣的角色以《打渔杀家》中的萧恩最具代表。

  打衣打裤:这是戏曲舞台上扮演女武侠、女兵、女将或神话剧中女妖的武打服装(又称战袄战裤战裙),是艺术家王瑶卿(梅兰芳之师)为《十三妹》专门设计的服装。后为女兵、女将等通用。式样为:小领、对襟、紧袖、有绣花。下身穿打裤、腰系战裙。色彩没有严格限制。高质量的战裙、袄为主要演员扮演主要角色穿用,质量较差的为女兵所用。

  穿用人物有《十三妹》(又称《能仁寺》)中的女武侠十三妹。由于《十三妹》是一出唱、做并重的重头戏,所以十三妹的扮相主要穿红色战裙、袄、裤与风帽、弹囊。

  快衣快裤(挎衣挎裤):武丑大部分穿这样的衣服,武生也有穿的。如侠客、义士为了夜间行走不易暴露目标穿挎衣,所以又称为"夜行衣"。在特殊情况下官方武士也穿用。如《芦花荡》中张飞(扮作渔夫,埋伏在江边,等候刘备回荆州时即穿挎衣)、"水浒"戏中的武松、石秀等武士也常穿此服装。挎衣式样是小领、对襟、紧袖。一般没有绣花。颜色为纯黑,只是袖子的底侧,胸部的正中,密排着白色的扣绊儿。

  四、马褂:在明代以前的生活服装资料中,还未发现有关马褂的资料。到了清代,生活服装中已有马褂。朝廷中以奖赏"御赐黄马褂"为最高荣誉。但受奖的功臣们只有当国家举行大典时才能穿一次,平时则要高高供奉在祖宗堂上,以示荣耀。不过,他们可以复制一件较原物简单的黄马褂,以备公务需要时穿用。功勋大臣们违背皇规或犯错误时,皇帝还要将黄马褂收回,以示惩罚。清代的一般文武官员都可以穿马褂,只是不能用明黄、杏黄两色。

  在戏曲舞台上,无论文官武将都可以穿马褂,如唐代的薛平贵、宋代的金兀术以及《打严嵩》中的中军、卫士等都穿马褂,这虽然与历史上的生活服装不相符合,但戏曲服装自成体系,可不受历史年代的限制。

  舞台上马褂的式样与解放前的那种长袍外边套的马褂差不多,只是多绣了一些花。它经常是套在箭衣外边,作为一种行路的外罩服装,也可以作为战斗时穿的服装。

  五、彩裤和水衣。是每个演员必穿的,彩裤有各种颜色。水衣是衬在服装里的粗布衬衣,因为戏典服装是价格较为昂贵的一种工艺品,所以里面穿些衣服,尽是减少演员的汗水对戏装的污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