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砚秋

  

  程砚秋在京剧四大名旦中程砚秋年纪最轻,去世也最早,终年54岁,但在旦角唱腔艺术上独辟蹊径,有其非凡的成就,如果说梅派艺术象牡丹花那样富丽堂皇,那么,程派艺术却象秋菊那样深沉婉约。他们的艺术风格虽不大相同,在艺术上他们却异曲同工,各有其妙。由于程派唱腔的委婉细腻,富有感情色彩,特别受到高层次知识分子的激赏。这可算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程砚秋根据自身条件有所发展,有所创新,他非凡的才能,创造了自己的流派,他虽然早逝,但博大精深的程派艺术,将永远留在中国京剧的舞台上。   

  程砚秋于1904年出生在一个没落的旗人家庭,原名承麟又名菊农,字御霜,北京人。他幼年父亲早亡,孤儿寡母,备受欺凌,生活处在极端贫困之中。同院有一个唱花脸,看他模样俊俏,介绍他到荣蝶仙门下学艺,程砚秋由此学了一些基本功。他先学武生,因条件不行又从陈啸云先生学青衣,陈先生认为程学青衣大有指望,他以后就专项青衣了,他11岁登台献艺,博得众彩,但好景不长,先后两次倒嗓子,后遇罗瘦公不仅为他延医治好嗓子为他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帮他提高艺术修养,还专门为他编写剧本,使程砚秋在20岁上就获得了四大名旦的美誉。   

  程砚秋的演唱艺术别具一格。他的嗓音特殊,音色低沉是一大特色,但低而不沉闷,他的演唱风格,象秋菊一样淡雅,非常耐听。他的唱腔艺术独树一帜,在中国京剧史上是一个杰出的婉约派艺术大师。程派唱腔的魅力和特点表现在委婉细腻,感情丰富上。他唱腔的显著特色,不象梅派那样甜美,也不象荀派那样俏丽,更不象尚派那样昂扬,而是以低回,婉转,细腻见胜。程派唱腔高则象行云流水,给人舒适亢奋之感;低则象涓涓细水,如泣如诉,催人泪下,他善唱低腔,运用自如,细如游丝,若断若续,达到"声断竟无究"的佳境。程砚秋后期的代表作《锁麟囊》中的唱腔,显示了程砚秋唱腔艺术的最高成就,也体现了程派唱腔的巨大艺术魅力。他在声腔艺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唱的"快板"快而不乱;"慢板"慢而不断;"散板"散而有味;"摇板"摇而有情。他行腔吐字,字正腔圆,唱念准确,以他独特的个性和风采,蜚声享剧界。   

  程砚秋具有杰出的表演才能,他在剧不论是演丫环,小姐,或大家闺秀,小家碧玉,都表现的恰如其份。如他在《鸳鸯冢》中饰演王五姐,《荒山泪》中的张慧珠,《牧羊山》中赵锦棠,人物刻画细腻,充分。他的水袖平稳,美妙,非常人可比。他学过武功,打把子、双枪,刀、剑全行。老戏曲作家翁偶虹对他有过十分中肯的评价:"造诣深、意境高"。 程砚秋是一位具有开拓精神的艺术家,他不满足于京剧的现状,继梅兰芳之后考察了西方的戏剧和音乐现状。考察使他大开眼界,归来后,他在不断丰富上演剧目的同时,大胆地吸取了西方舞台演出中可能为中国戏曲所用的长处,在净化舞台,改进化妆,丰富乐队,运用灯光等方面作了不少革新,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程砚秋远见卓识的戏剧美学思想,提倡"唱必须有感情"这是他的戏曲美学思想的核心。"无情不成戏,无戏没有情"这也是程腔感人至深,常使观众大为动容,催人泪下的原因。他提出"习用科学方法的发音术",用科学的方法来发音。程砚秋的发声,全凭气息调节,高度控制,是他学习西洋歌曲发声术的结果。他还主张"导演者高于一切"要提高舞台演出水平,充分认识导演是创造舞台艺术的引导者,组织者和设计师的作用。他大担提高"逐步完成以弦乐为主的音乐"设想,并在1942年,在上海黄金大剧院演出《青闺梦》时试用小提琴伴奏,取得很好的艺术效果。他建议"国家以戏曲、音乐为一般教育手段",主张剧目内容有时代精神和教育意义,提倡演现代戏等都显示了他戏剧美学思想的卓越见识。 程砚秋是一位爱国主义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日寇侵占北京、坚决不唱,表现一个艺术家的艺节,他人品有口皆碑,不争名利,为人谦逊,为后人树立了风范。   

  1993年在北京正式成立了程派艺术研究会,目的在于研究和弘扬程派艺术事业,探索和研究程派艺术的真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