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首页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首页>>世纪论坛世纪论坛>>新闻报道

20世纪科技史的缩影

2001年12月10日 15:45

  

声明:本版文章之版权属于原作者及原刊载媒体,如转载请与原刊载媒体联系,谢谢合作。

  每年的12月10日,是全世界科学界盛大的节日。这一天,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当地时间下午4时30分,该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诺贝尔基金会人员陪同下,入座在受奖者席位上。基金会主席简要地介绍各位获奖者的贡献,每位获奖者也以他们各自的本国语言发表简短的演讲,并从瑞典国王的手中接过奖状、奖章和奖金。与此同时,全世界亿万观众和听众会从电视屏幕和无线电广播中收看和收听到这一盛况,他们和斯德哥尔摩音乐厅内的2000名嘉宾一样为之激动和欢欣。

  诺贝尔(A·Nobel,1833.10.21——1896.12.10),瑞典化学家、发明家、实业家。他出生于一个工程师家庭,先后迁居过俄、德、法、意大利等国,一边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一边致力于创办炸药、化工、钢铁企业。他冒着生命危险,发明了安全炸药、无烟火药、雷管等。他一生中完成了350多项发明,建立了几十家企业,也获得了巨大的财富。

  为了发展科学事业,诺贝尔在他去世的前一年,即1895年的11月27日立下最后遗嘱,以自己遗产的绝大部分——900多万美元(相当于现在的10亿多美元)作为基金,设立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和平奖。1900年6月29日,瑞典国会通过了国王提议的诺贝尔基金会章程。同日,瑞典政府颁布了诺贝尔基金会章程和实施细则。从这一天起,诺贝尔奖便正式诞生了。第二年,即1901年的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5周年的纪念日,颁发了首次诺贝尔奖。此后,除了因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1916年和1940~1942年中断过颁奖以外,每年的这一天,都要举行该年度诺贝尔奖的盛大颁奖仪式。而每年诺贝尔奖获奖名单的公布,也总是选在临近10月21日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是诺贝尔的诞辰纪念日。

  1968年,瑞典银行成立300周年纪念之际,决定设立“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于次年即1969年首次颁发。至此,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诺贝尔奖的6个奖项。

  诺贝尔和平奖、文学奖和后来产生的经济学奖,由于评选容易受到政治、文化等方面观点的影响,颁奖结果有时受到来自不同国家的批评。而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这3个自然科学奖项,由于其获奖成就是反映自然界的客观原理、规律或某项技术发明,获得了绝大多数持不同政治或文化观点的人的承认;同时,这些获奖的成就是由各国著名科学家推荐和评选出来的,并且一般都经过了一段时间和众多科学家的验证,已经证明了它的科学价值,所以这3个自然科学奖的绝大多数获奖者和获奖成就是当之无愧的,得到了各国科学界的普遍认同。诺贝尔科学奖是百年来世界上公认最具权威性、最有影响的科学大奖。

  自1901年至2001年,共有478人次(475名科学家)荣获了诺贝尔科学奖。其中的物理学奖165人次(164人),含X射线、量子力学、核物理学、粒子物理学、天体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超导、激光等领域;化学奖138人次(137人),含物理化学、无机化学、放射化学、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结构化学、生物化学、量子化学、环境化学等领域;生理学或医学奖175人次(174人),含生理学、病原微生物学、临床医学、药物药理学、免疫学、肿瘤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工程等领域。获奖者大都是世界上一流的科学家,获奖成果几乎涵盖了20世纪100年来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和理论成就,特别是原始性创新的研究成果,也有一些实验仪器类和应用技术类的发明。

  我们可以说,百年诺贝尔科学奖的历程,就是20世纪科学发展史的缩影。它对人类的科技、经济、社会乃至日常生活的影响,超越了国界和时间的限制,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同时,也必将对未来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起到引导的作用。

  百年来获奖的475位科学家,分属世界上28个国家。其中,美国占了将近一半,北美与欧洲合计占了95%以上,亚、非、南美和大洋洲的获奖者加起来不足20人。这里面,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华子孙有6位,他们是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1957年)、杨振宁(1957年)、丁肇中(1976年)、朱棣文(1997年)、崔琦(1998年)和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1986年)。李政道和杨振宁获奖时拥有中国国籍,其余4位获奖时是美籍华人。他们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回首诺贝尔奖的历史,能够成为诺贝尔科学奖获奖大国的国家往往经济实力雄厚、重视基础研究、优先发展教育、注重人才培养,特别是在全世界网罗优秀科学人才为其所用。另外,产学研相结合,特别是企业注重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并与新技术开发研究相结合,也是产生突破性成果的成功之路。以朗讯科技公司的贝尔实验室为例,它拥有24000多名工作人员,其中高级专家约3500人,在美国本土和其他29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研究机构,研发经费占朗讯公司总收入的11%以上,超过了20亿美元,从而取得了27000多项技术专利和一大批基础科学研究成果。世界上第一只晶体管(1947年)、第一台激光器(1960年),还有第一部有声电影、第一块太阳能电池板、第一颗通讯卫星……都诞生于此。贝尔实验室尊重科学家选择研究项目的自主权,并给予研究设备和经费的全力支持。贝尔实验室先后有过13名诺贝尔奖得主在那里从事研究工作,其中12人是在贝尔实验室工作期间取得了导致后来获诺贝尔奖的研究成果,发明激光冷却俘获原子方法的朱棣文和发现电子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的崔琦均在此列。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优秀科学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只是到了近代,与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的西方相比,的确是落后了。20世纪初以来,从科学救国到科教兴国,中国的科学发展走过了整整一个世纪充满屈辱与艰辛、奋斗与辉煌的曲折历程。由于种种原因,20世纪中国的国际一流科学成就,如20年代吴有训对康普顿效应的实验验证、30年代赵忠尧关于正负电子湮灭的早期实验、60年代王淦昌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和王应睐等人工合成牛胰岛素,都与诺贝尔科学奖擦肩而过。中国科学家虽然不必把获奖刻意列为追求的目标,但在中国大地上产生能获诺贝尔奖的世界一流水平的科学成就,一定是中国科学水平和创新能力整体提高的必然结果。(王渝生)

  稿件来源:光明日报2001年12月10日




世纪论坛世纪论坛>新闻报道


新闻大观| 中新财经| 中新影视| 中新图片| 台湾频道| 华人世界| 中新专稿| 图文专稿| 中新出版| 中新专著| 供稿服务| 联系我们

分类新闻查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