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鼓励消费政策出台在即 新能源车不限号不限行

2012年06月01日 17:13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资料图片

  前天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成为近期新能源汽车的又一大利好。财政部近日则表示每年安排10-20亿元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并提出了停车费、电价等要为新能源汽车“开绿灯”的具体措施。

  优化政策激发市场积极性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指出,“新能源汽车产业要加快高性能动力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和材料核心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形成产业化体系。”

  这份规划认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注重优化政策环境,激发市场主体积极性。加强自主创新,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加强国际交流合作,走开放式创新和国际化发展道路。”这些原则性要求,也切中了新能源汽车发展中的症结。

  在日前举行的全国财政节能减排工作会议上,财政部确定今年中央财政将安排1700亿元资金推进节能减排,新能源汽车是这个庞大计划的一大“重头戏”。财政部表示,从今年起每年安排10-20亿元资金,重点支持具备量产条件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化以及支持节能汽车技术研发和产业链建设。

  财政部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新能源汽车推广新措施,要求“试点城市尽快取消新能源汽车的车牌拍卖、摇号、限行等限制措施,出台停车费、电价、道路通行费等扶持政策,加快充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其中,对新能源汽车取消车牌拍卖、摇号、限行等限制措施,在停车费、电价、道路通行费等方面“开绿灯”,均有利于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试点城市范围年底将扩大

  财政部还要求“继续加大25个城市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力度,特别要扩大公务、物流、租赁等行业使用规模。”从这个要求来看,新能源汽车明确了公务、物流、租赁等公共应用领域作为推广的重点。汽车分析师张志勇认为,通过在大型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集中推广新能源汽车,才能够有效扩大使用规模和提供基础设施服务,这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早期的一个有效药方。

  国务院在4月份通过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要求“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达到50万辆,到2020年超过500万辆。”要实现这个目标,扩大新能源汽车在城市公共服务领域的使用量,是必须的途径。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数据,今年第一季度,国内纯电动汽车销量只有1830辆,混合动力汽车只有1499辆。

  日前,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有关负责人曾对媒体表示:“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营不会结束,‘十城千辆’计划第一阶段今年底收官之后,政策将延续下去,并且还会有新的城市参与进来。”

  新能源汽车规划还指出要“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但此次财政部没有涉及私人补贴措施。目前政策只在深圳、长春等5个城市,实施新能源汽车私人购买补贴试点。

  另外,此次财政部也明确了传闻中的末位淘汰制,对试点城市实施强化约束机制:对推广工作进展较慢、效果不明显的城市和达不到示范推广要求的车型,取消其试点、示范资格。

  混合动力车启动普及大潮

  另一个重要的风向是,政策明确在公共领域大规模推广混合动力汽车。财政部表示,考虑到混合动力公交车性能稳定、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将在全国大中型城市进行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规划明确提出要“推广普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新措施正是契合这一精神。

  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有关负责人透露,“今年五月份开始,将在25个试点城市以外的地区,推广5000辆混合动力公交车,借此进一步扩大推广范围。”关于这批车辆的推广模式,“与十城千辆以城市为推广主体的模式不同,这5000辆车将以车企为主体。届时,或将通过向车企招标的方式进行,节油率高、补贴要求低的车企将优先入围。”

  方正证券分析师认为,今年混合动力汽车有望放量,一方面是“十城千辆”任务完成的压力;另一方面是混合动力客车的运营效益明显。在政府补贴后,混合动力客车的购置成本并未增加,甚至有所减少,实际运营的节油率至少在15%以上,经济效益明显。

  据了解,苏州金龙、北汽福田等混合动力客车今年的订单有较大增长。厦门金旅今年计划销售400辆左右新能源客车,将全部为混合动力客车,主要推广车型为第四代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北汽福田今年的新能源客车销量预计为1000-1200辆,其中纯电动客车400辆,混合动力客车600-800辆。 南方日报记者 陈志杰

【编辑:陈鑫】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