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国家质检总局正建咨询库 汽车三包争议可问诊

2013年01月30日 09:39 来源:北京晚报 参与互动(0)

  昨天,记者从国家质检总局官方网站上获悉,目前国家质检总局正着手建立汽车“三包”信息管理系统和技术咨询专家库,当汽车三包责任出现争议时,消费者与经营者可请技术专家对争议进行“问诊”,而不是进行成本更高的“质量鉴定”。

  三包“质量鉴定”仅提一句受质疑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前不久发布的汽车三包规定,当家用汽车三包责任发生争议后,消费者有5种方式来处理。不过,不少车主和消费者在网上指出,他们更关心的是,汽车出了问题,万一经销商并不认为是质量原因导致的,该怎么办,找谁来鉴定。

  而这个最关心的“质量鉴定”,在此次汽车三包规定里,仅提了一句话:“处理三包责任争议,需要对汽车产品进行检验和鉴定的,按照产品质量仲裁检验和产品质量鉴定规定执行”,很宽泛。

  中消协投诉部主任邱建国表示,这依然没有给出有效的解决方式,没有操作细则,消费者在要求退换车时难免会有争议,如何鉴定、怎样取证是难点,只有建立公正的第三方鉴定机构才能解决。

  引入技术咨询人员参与处理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的意思,如果发生三包责任争议,消费者与经营者协商不成后,也并不一定就要直接进入“质量鉴定”程序。

  对比较复杂的技术问题,规定里提供了一个引入技术咨询的环节。也就是省级以上质监部门可以组织建立家用汽车产品三包责任争议处理技术咨询人员库,为争议处理提供技术咨询。消费者与经营者同意后,选择技术咨询人员参与争议处理,进行判断“问诊把脉”,而不一定是鉴定。技术咨询费双方协商,“这是一种成本最低的争议处理方式”,一旦要进行鉴定,成本会很高。

  因此,国家质检总局正着手建立汽车“三包”信息管理系统和技术咨询专家库,其中将包括一些经验丰富、直接处理故障的技术人员。今后处理汽车三包争议时,引入技术咨询的环节,请他们对双方争执问题进行“把脉”。

  5种情形消费者可退换车 汽车三包新规10月起实施

  备受关注的汽车三包新规日前终于落地。从今年10月1日起,国内家用汽车用户将能享受到一系列新的“三包”服务。包修期内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可以免费修理;在“三包”有效期内,如果符合规定的退货条件、换货条件,消费者可以凭“三包”凭证、购车发票等办理退货或换车手续。

  新规对家用汽车产品的“包修期”和“三包有效期”作了区分,规定包修期限不低于3年或行驶里程6万公里,“三包”有效期限不低于2年或行驶里程5万公里,以先到者为准。包修期内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可以免费修理;在“三包”有效期内,如果符合规定的退货条件、换货条件,消费者可以凭“三包”凭证、购车发票等办理退货或换货手续。

  新规同时规定,以下5种情形消费者可以选择换货或退货:

  从销售者开具购车发票60天内或者行驶里程3000公里之内,出现转向系统失效、制动系统失效、车身开裂、燃油泄漏等情况的;

  严重的安全性能故障累计做2次修理仍然没有排除故障,或又出现新的严重安全性能故障的;

  发动机变速器累计更换2次,或者发动机、变速器的同一主要零件因其质量问题,累计更换2次后,仍不能正常使用的;

  转向系统、制动系统、悬架系统、前后条、车身当中的同一主要零件累计更换2次后,仍然不能正常使用的;

  因产品质量问题修理时间累计超过35日的,或者因同一产品质量问题累计修理超过5次的。

  此外,新规还明确规定,“三包”责任由销售者依法承担。但值得注意的是,销售者依照规定承担“三包”责任后,属于生产者的责任或者属于其他经营者的责任的,销售者有权向生产者、其他经营者追偿。

  ■释疑

  三包退换可保留原车牌号

  问:像北京目前实行车辆限购,因三包退车后,车牌能否保留? 答: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因质量问题换车,可申请变更登记;质量问题退车,只要提供机动车制造厂或者经销商出具的退车证明,即可申请注销登记。

  在北京等车辆限购城市,换车时可办理号牌变更手续。而退车,则要办理注销登记,并且只要在6个月内办理新车注册登记,就可申请使用原车牌号。

  公车出租车不享三包政策

  问:是所有汽车都能享受到汽车三包待遇吗?

  答: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而购买和使用的乘用车,才能享受三包。而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的公用车、运营的出租车等,不在三包范围。(许爱琴)

【编辑:魏巍】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