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二手车国标出台在即 用“国标”决定价格靠谱吗

2013年03月27日 16:08 来源:今日早报 参与互动(0)

  和汽车三包一样,业内人士普遍觉得二手车“国标”的出台,有着“有总比没有好”的意义。

  其实,为了规范二手车市场,在早年,就有过在售二手车必须标明“一口价”的规定。但是现如今有几家二手车商户真的在这么做?所以当一项法规出台,我们在鼓掌的同时,更应该多画几个问号。这次的“国标”,亦是如此。

  虽然基于目前二手车交易市场的种种不规范,我们有理由期待“国标”的实施能够带来一些改变,但是还是会有不少人担心,诸如按照100多项检查内容,出具技术状况报告这样的规定,到最终还是会流于形式,变成一个“花架子”。

  元通二手车总经理胡含彬就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这个“国标”给二手车经营户提出了要求,说到底就是必须填这么一个表格。最后会有两种结果,一种是他认真填了,但是比方说这个项目他打的是5分,到底对不对,没人来把关。还有一种更糟糕的结果,就是他敷衍了事,不按客观情况来填。

  没人监管,这两种结果,都起不到真正规范市场的作用。这张表格到最后未必有消费者会去相信。

  朱老板做了多年的二手车生意,他很明白二手车买卖双方的诉求。他说:“一个人要卖掉他的旧车,他需要的不是你拿100多个项目让他眼花缭乱,到最后谁出的价钱高,他就把车卖给谁。这个车子的价格不是一个表格说了算的,它是由市场决定的。而对于经营户来说,说白了,即使有了这个表格,我们的估价也不可能真的就按这个表格来。比方说我卖宝马车比较有信心,我收车的时候完全可以出价高一些。你以前卖宝马车栽过跟头,没信心,你收车的时候价钱肯定会出得低一些。如果完全拿个公式来计算,这个没有可行性。”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关于二手车的估价,在理论上的确有很多方法。比较主流的有两种:现行市场法和重置成本法。现行市场法是现在大多数二手车经营户采用的方法,就是综合车况和目前的市场行情进行估价。而重置成本法就比较复杂,通过车况来给车子在原价的基础上进行折旧计算,这种方法看似科学,但是对于一些特殊车型,就会产生估出的价格与市场严重脱轨的情况。比如一辆冷门豪华车,它可能只是从4S店开到了二手车行,按照重置成本法计算,可能只掉了一点价,但实际上,它可能已经掉价十几万,甚至几十万。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国标”提出的估价方法也是对于市场现状缺乏考量的。如此看来,想要完全寄望于“国标”来让二手车的估价有据可依,似乎真的不太现实。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二手车“国标”的实行对于规范市场起到一定的作用。其中最大的表现就是:将会有很多规模较小的“黄牛公司”面临生存压力。

  按照“国标”规定,将来只有小部分符合要求的第三方机构和二手车经营户有资格对二手车进行评估鉴定,出具技术状况报告。也就是说一些小商户可能需要通过其他机构,用它们提供的鉴定报告,来进行二手车销售。这种变化对于消费者来说能够产生一定的保护作用。因为由第三方来提供鉴定报告,在某种程度上很大地避免了目前这些商户对于车况刻意隐瞒的可能性。

  但是这其中又有了新的问题。首先,从目前发布的“国标”内容来看,这些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或者二手车经营户,他们出具的鉴定报告由谁来把关,由谁来监管,没有明确的说法。是否有可能将来也会出现这种“鉴定权”寻租的情况呢?如此一来,再提鉴定报告又有什么意义呢?

  另外,无论是本身就已经具备了鉴定资质,还是需要通过第三方鉴定机构,这个出具技术状况报告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成本。

  正如我们之前提到的,原来几分钟搞定的估价,将来可能要半小时了。原来评估师可能完全用感官,就能给车子做评估,将来可能得用上很多设备。这些需要多投入的人力、物力,最终由谁来承担?现在看来,最终买单的还是消费者。

  花自己的钱,买一份没人能证明是否客观的报告。这样看来,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你还会满心欢喜地期待二手车“国标”尽快实施吗?

  因此我们希望“国标”的实行具备这样的前提:完善的监管。有明确的监管机构,来确保消费者拿到的报告的确可信,保障买旧车的人享有真正的知情权。至于对于旧车的价格评估,“国标”起的作用应该是“公平秤”的作用。各个二手车商户可以根据市场,来给出自己觉得合理的估价,卖车的人如果有疑义,100多项检查打分,可以作为一种参考,而不是“一刀切”的死标准。 □本报记者 周颖 文并摄

【编辑:吕思言】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