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工信部应重拾油耗检测公信力

2014年03月20日 09:15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作为对汽车企业监督执法的检测机构以及权威信息发布的主管部门,是不是也该承担更主要的责任呢?

  央视“3·15”今年又爆出猛料,某自主品牌汽车被点名与第三方检测机构串通勾结,炮制虚假油耗数据。

  检测油耗与实际油耗不相符原本不会引来如此大的争议。由于工况、温度、个人驾驶习惯、拥堵状况、油品质量等汽车驾驶环境的不同,实际油耗也会产生较大差异。汽车上标定的油耗数据,无论是车企发布的理论油耗,还是工信部公布的各工况油耗,均在实验室测定,与实际油耗出现一些偏差也在所难免。大多数消费者都能在购车时将标定油耗与实际油耗区别对待。但一个是负责汽车制造的生产企业,一个是担负监督执法的检测机构,却暗中相互勾结、人为造假欺骗公众的做法就令人匪夷所思了。不仅刚建立起的油耗数据公信力在瞬间被土崩瓦解,而且让消费者在选择节能环保汽车时感到更加无所适从。

  虚假油耗事件被曝光后,公众矛头首先指向了汽车企业。当然,车企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勾结检测机构暗中造假,理应受到谴责。但作为对汽车企业监督执法的检测机构以及权威信息发布的主管部门,是不是也该承担更主要的责任呢?

  为了规范油耗检测,并提供给消费者可以参考的油耗数据,从2009年开始,工信部出台规定,要求汽车企业必须通过第三方检测机构确认三种工况的油耗数据,并在黄色的汽车燃料消耗量的标识上注明。

  其实汽车油耗造假事件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起亚也曾在美国陷入过“油耗门”。

  在国内,被工信部委以重任的权威油耗检测机构曾经曝光过一些油耗未达标的车型,但后来的处理结果却不了了之。据说,这其实是检测机构为了增加业务量而耍的一个小花招。对于肯出钱的车企,检测机构的技术人员甚至可以替车企“出谋划策”,按照他们的建议修改发动机参数后,样车通常就能顺利通过油耗门槛。

  笔者还记得三四年前,汽车行业刚推广节能惠民政策时,在政策引导下,1.6L及以下乘用车的型号由推广前的101个,快速增加到了400多个。原本是鼓励20%节能车的权威认证,最后成了皆大欢喜的行业普惠政策。而当时令大家比较意外的是,一款口碑很好的省油小车却未能顺利入围。这家车企的领导透露,原因在于上报数据时过于保守。“车企希望上报结果更接近消费者实际使用的真实油耗,对大多数抽查车型都适用。而不是选择最好的一组测试结果上报,甚至不愿用少数车能达到的油耗数据来‘以偏概全’。”尽管这样的上报结果是对消费者负责,却令车企陷入两难的尴尬中。据说,后来为了适应新形势,这家车企也尝试过调整策略,重新上报油耗数据。

  建立有公信力的油耗数据不仅是对社会负责任的表现,也同时是坚持汽车节能环保发展的基础。工信部如何重拾公信力?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制定严厉的惩罚制度,开放消费者投诉通道,统一油耗数据误差的行业标准等等。对扰乱市场秩序、欺瞒谎报的不法行为严惩不贷;为消费者提供一个真正信得过的数据平台,重拾公众信心。

  邵玉梅

【编辑:吕思言】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