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打破行业垄断不能流于形式

2014年06月24日 09:23 来源:北京商报 参与互动(0)

  争论多年的汽车市场涉嫌垄断暴利,终于引发了政府的关注。日前,商务部向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下发了《关于开展地区封锁行业垄断问卷调查的通知》,商务部方面也表示,将对国内汽车市场的潜在垄断行为进行审查。

  由于地方局部利益驱使,加之汽车保有量增加,对社会环境形成了较大压力,导致相当多的地方采取各种行政和经济手段过分干预汽车市场,极大抑制了汽车市场的有效需求。

  不过,国内汽车市场的垄断是地方保护和行业、企业共同造成的。事实上,正是一些地方保护主义措施像一道道的“篱笆墙”,阻碍了汽车的正常流通,使汽车市场处于一种无序和分割状态,而汽车企业的垄断行为则体现在零配件供给的价格上。

  近年来,中国汽车市场很多环节的“贵”,已经导致我国汽车市场出现越来越多的垄断行为。此前,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中国汽车维修协会联合发布国内常见车型“零整比”系数研究成果,首次披露了18种常见车型的“整车配件零整比”和“50项易损配件零整比”两个重要系数。数据显示,18款车型中有10款车型“零整比”系数超过400%,可以说,汽车行业垄断已经让消费者苦不堪言。

  虽然此次商务部下发调查问卷,直指困扰汽车市场健康发展的地方保护,但这并不能根本解决消费者用车“贵”的难题。汽车业垄断“贵”的根源在于实施多年的《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自管理办法实施以来,就一直被指赋予了汽车生产厂家凌驾于经销商的绝对强势地位,等于直接给予了生产厂家实施垄断的环境和地位。

  调查市场垄断,政府部门在打破地方保护的同时,更关键的是应建设一个法治的市场环境,织成一张有公信力的监督网,改变那些不合理现象。希望商务部的调查仅是开了头,下一步就是如何让调查变成执行和改变,而不是流于形式,最终汽车行业的垄断行为可以休矣。(蓝朝晖)

【编辑:魏巍】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