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启辰晨风进军私人市场 东风日产规划5万辆目标

2014年09月11日 09:10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参与互动(0)

  与地方政府携手,先后在大连、广州、武汉等地示范运营了近两年后,东风日产旗下电动车产品启辰晨风正式进军私人消费市场。9月10日,启辰晨风在上海正式上市,三款车售价区间为26.78万~28.18万元。

  据东风日产市场销售总部专职副总部长叶磊介绍,与启辰晨风同一平台上的电动车聆风(Leaf)在全球销量排名领先,因此,与聆风“技术相通”的晨风也能在技术和品牌上“沾光”。

  至于消费者关心的价格,得益于地方政府和国家的双重补贴,按晨风最低价车型计算,补贴后价格最低将在18万元以下,这一价格水平相较于比亚迪E6等同级别的电动车产品具有一定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市场,消费者除了价格和充电设施等方面因素外,电动车的残值问题也是消费者顾虑的问题。传统燃油车使用5~10年后还能通过二手车市场进行二次流通,而有关电动车残值目前尚未形成评估体系。为此,东风日产针对晨风将推出电动车回购方案,以打消消费者购车顾虑。

  欲建电动车二手残值标准/

  随着首批免征购置税的新能源车型目录正式出炉,启辰晨风进军新能源私人消费市场再添利好因素。

  据估算,综合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于纯电动车的双重补贴,加上省去购置税,消费者购买晨风电动车最低配置车型的花费最低在18万元以下。相较而言,另一同级产品比亚迪E6补贴后最低价格在20万元左右。

  不过,在进入市场时,东风日产并未选择全线铺开,初期只是先行进入北京、上海、天津、杭州等9个新能源汽车推广环境较为成熟的城市,其中已经实施“限购”“限牌”的城市尤为重要。

  东风日产的相关人士表示,并非所有消费者都愿意为了节能环保放弃售价更为低廉的传统燃油车,因此,借助政策红利是电动车降低消费门槛的最好方式。

  在技术安全方面,东风日产介绍称,此前已投入500辆晨风电动车路试了300万公里,故障率为零;与晨风同一平台的电动车产品日产聆风自2010年上市至今,已在全球累计销售达12万辆,是全球销量排名第一的电动车,远远超过了目前风靡美国的特斯拉。

  值得注意的是,在售后方面,启辰除了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充电桩安装服务,还将在5年/10万整车公里质保服务基础上,特别推出“保值回购”政策,以解除消费者对电动车残值的担忧。

  叶磊告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消费者在正常使用启辰晨风五年后,如果要转让车辆,东风日产将以不低于5.5万元的价格回购车辆。”东风日产表示,这一定价主要是因为晨风在五年时间内的电池衰减率将不高于20%。这意味着东风日产将率先在国内建立二手电动车的企业评估标准。

  目前,整个新能源车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上半年新能源汽车整体销量规模仅在2万辆左右,二手电动车产品流通体系并未形成,更难言行业评估标准。据了解,目前仅有特斯拉、宝马等少数车企提供电动车回购。

  计划到2018年销量达5万辆/

  叶磊此前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从我们以前做过的调查结果来看,中国消费者是不太愿意为环保买单的,而现在发现,目前的消费者已开始发生变化。”

  不过,由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尚处于发展初期,尤其是私人消费市场正经历破冰阶段,因此快速上量并不现实。

  东风日产更加清楚启辰晨风目前面临的市场局限。一方面,晨风的价格决定了其难与10万~15万元的同级传统燃油车产品直接抢夺市场;另一方面,由于目前电动车的产业配套并不完善,同时大多电动车的电池续航里程都集中在150公里左右,因此,这类产品并不适用于有着较高里程需求的消费者。

  “对于消费者而言,短期内电动车并非传统燃油车的替代品,更可能是传统车的一个补充。”叶磊表示,该车的主要用户人群需要有一定环保意识,且日常出行环境与晨风续航里程匹配;而在一些“限牌”城市,目标消费人群多已拥有一辆传统燃油车,电动车只是满足增购需求。

  东风日产为启辰晨风规划了一条循序渐进的路线。叶磊认为,由于电动车尚未形成产业化规模,在开发、生产过程中存在不菲的成本,因此,初期只能选择性进入部分城市。随着产业不断成熟,进驻城市增加,电动车对于传统汽车的功能也可能从“补充性”向“替代性”过渡。

  参照聆风目前在全球市场的销售表现,东风日产为启辰晨风定下的目标是到2018年的销量要达到5万辆,并力争成为电动车销量第一的车型。(记者 黄琳涵)

【编辑:魏巍】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