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创新是摆脱一切危机的原动力

2014年10月14日 10:23 来源:中国经营报 参与互动(0)

  欧洲次贷危机爆发5年后,欧洲汽车产业已经快速从阴霾中走了出来。

  2014年的巴黎国际车展,是我们观察欧洲汽车业最理想的窗口,而其交上来的答卷无疑是令所有人振奋的——30余个汽车品牌的约60款新车齐登场,欧洲车企和车型是本届车展的绝对主角,而从各大品牌主推的车型来看,新能源汽车、智能互联网汽车、低能耗经济型轿车所占比重较2012年巴黎国际车展有明显增加。

  其实,从销量和业绩上看,整个欧洲汽车工业目前已经重新处于快速发展通道——2013年,大众集团全球销量首次超过通用,为972.8万辆,同比增长4.1%,其在中国市场销量为303.8万辆,同比增长了16.4%;今年前7个月,大众全球销量达到578万辆,同比增幅为6%。2014年上半年,PSA集团在华整车销量为35.55万辆,同比增长28%,其全球销量情况也有明显改观。雷诺汽车2013年全球销量为263.8万辆,同比增长3.1%;2014年上半年,雷诺全球销量达到136.5万辆,同比增长4.7%,同期在华销量为17584辆,同比增长44%,创历史新高。

  回想2009年欧洲次贷危机爆发后的情景,欧洲汽车工业能快速走出阴霾实属不易。彼时,包括大众、PSA、捷豹路虎、雷诺等等在内的绝大多数欧洲汽车企业,其2009年下半年以及2010年的业绩,均因欧洲市场的迅速萎缩而叫苦不迭,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欧洲汽车工业之所以能在经历巨大危机后快速“满血复活”,其分布在企业各个环节里的创新意识是关键因素。

  这里的“创新”主要在两个层面得以充分发挥:一是对原有机制、思路和产品的反思与开拓;二是对未来汽车产业走势的把握与行动。

  次贷危机爆发后,大众、捷豹陆虎、宝马等具有代表性的欧洲车企,迅速对企业管理架构和决策机制进行了调整,并通过更加有效且赋予创新性的市场营销行为,稳住销售局面;在产品层面,则依靠强大的人才储备衍生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性技术应用,最大化地挽留住了消费者,使其忠诚度尽可能不被其他品牌抢走。而在未来的创新层面,无所不用其极地轻量化技术、新能源车技术、车联网技术等等,即使消费者在意识领域对这些品牌增加了拥护度,又使企业本身具备了应对未来市场变化的雄厚实力。

  说了这么多,最大的希望其实还是想让自主品牌从中借鉴一二。自主品牌车企目前所处的境地不言而喻,连续十几个月市场份额环比下降的节奏和趋势,让人充分有理由为其前景担忧。产品和品牌是自主品牌被诟病最多的两个方面,自主品牌最近几年虽然也在上述两个方面做出了努力,但效果似乎仍是杯水车薪。“对大多数自主品牌而言,目前采取的仍是跟随战术。”汽车业某知名专家的话似乎“一语道破天机”。其实,这种说法还是相对委婉的,我们看到的是,自主品牌产品在外观设计层面大多数还在模仿国外已有产品的设计语言;在核心技术方面,还在追求“人有我有”,而非“人有我优”。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此前有某自主品牌企业宣布投入100多个亿来做V8发动机,这看似魄力十足,而最终结果是,即便该发动机价格便宜,但真正有V8发动机需求的国际品牌不愿采购,而该自主品牌整车产品的销量又无法全部承担起其V8发动机的产量;从长远来看,这一举动又不符合节能减排的趋势。

  此外,现在很多人都对特斯拉车型身上暴露出来的产品问题喋喋不休,但作为中国汽车企业,我们似乎更需要从特斯拉身上去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企业营销创新手法,使企业快速跻身主流阵营,并辅以富有创新性的技术来迅速在各个细分市场打开局面。

  中国汽车市场竞争已充分激烈,留给我们改错的时间和机会越来越少,创新势在必行!(文/周树远)

【编辑:魏巍】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