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日系车企谋政策红利 加紧布局小排量车型

2015年11月19日 07:34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参与互动 

◎每经记者 冒诗阳

  日前,日系车品牌纷纷发布10月销量情况。《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大多数日系车品牌仍维持较高增幅,其中东风日产在新逍客和新蓝鸟的带动下,10月实现超10万辆的终端销量,创下今年来最大单月同比增幅。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今年10月,日系车品牌销量达31.3万辆,整体增幅较前几月有所放缓。

  事实上,在今年车市下行压力明显的情况下,日系品牌此前受新产品上市的带动实现销量快速上涨。但在多数车企销量转暖的10月,部分日系车企反而出现增幅放缓,引起市场广泛关注。

  在一些业内专家看来,10月,韩系车品牌一定程度上分流了日系。相较于韩系车品牌,日系在1.6L及以下排量的车型上并不占优势,在购置税减半政策出台的环境下,日系品牌因此受到影响。在此背景下,此前依靠快节奏推新品带动销量增长的日系品牌,开始在新产品上加码小排量。

  部分日系品牌“减速”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0月,狭义乘用车市场出现了14.9%的同比增幅,其中1.6L及以下车型增长较为明显。

  “10月1.6L及以下车型购买力释放明显。”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1.6L及以下排量车型购置税减半政策的促进下,这部分车型在10月乘用车销量中的占比提高了两个百分点,达到68%。

  然而,并不是每家日系车企都像东风日产那样交出了好成绩,部分品牌出现增幅放缓。

  根据车企公布的销量数据显示,10月,本田品牌单月销量达8.3万辆,同比增长25.2%,在几大日系品牌中居首。然而,《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当月本田的增幅大大低于前10个月累计33.1%的增幅。

  事实上,不止本田,马自达品牌车型10月共销售两万辆,同比增长仅为1.5%,这一增幅不及前10个月累计增速的六分之一。此外,丰田同期在华销量更是同比微跌1.2%,是该品牌自今年4月以来首次出现销量同比下滑。

  记者还了解到,今年4~8月,乘用车市场相对低迷,日系品牌销量却出现“逆势回暖”,但在10月乘用车市场转好的情况下,本田、马自达、丰田等反而走势不如前期,成为业界关注焦点。

  是什么原因造成日系品牌销量增速出现下滑?对此,业内有分析认为,在10月1.6L及以下车型购买力释放的背景下,在该类车型市场上,包括现代、起亚在内的韩系品牌很可能分流了日系的销量。

  事实上,相对其他车系品牌,日系品牌的1.6L及以下产品并不占优势。《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东风日产在新逍客、新蓝鸟两款新车上市前,旗下1.6L及以下排量产品多为骐达、玛驰等老款车型。东风本田旗下1.6L及以下车型则仅有XR-V1.5L,广汽本田仅有新飞度、锋范1.5T版本、缤智1.5L。

  相对而言,竞争对手北京现代旗下1.6L及以下排量产品有7款,东风悦达起亚的则达8款。受此影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显示,今年销量走势并不十分强劲的韩系品牌10月的销量达15.8万辆,环比增长19.7%。

  加码1.6L新产品

   实际上,10月,1.6L及以下车型在飞度、卡罗拉、雷凌中的销量占比达90%以上,该类别车型对日系品牌整体销量的影响举足轻重。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显示,今年10月,东风日产轩逸的销量为3.55万辆,是轿车市场中销量最高的产品。不过,记者发现,其中3.5万辆均为1.6L版本车型,1.8L车型仅售出531辆。

  在上述因素影响下,日系品牌也开始加码1.6L及以下车型。

  “在新蓝鸟、新逍客的产品中,小排量涡轮增压车型就很丰富。”东风日产市场营销总部副总部长陈昊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称,新逍客是东风日产首款搭载1.2T发动机的车型,随后这样的产品会逐步增加。

  “明年推出的第四代思域主要搭配1.5T和1.6T发动机。”东风本田副总经理陈斌波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这是东风本田明年最重要的产品。

【编辑:陆肖肖】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