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长城哈弗H6降价 自主品牌SUV提前进入淘汰赛

2016年03月29日 09:47 来源:北京商报 参与互动 

  3月伊始,原本蕴藏丰富“金矿”的SUV市场充满了硝烟的味道。3月16日,长城汽车官方宣布,2016款哈弗H6直接杀入8万元区间,降价幅度最高达3万元。紧随其后,长安汽车2016款CS75上市,官方指导价为9.28万-15.78万元,起步价降了1.6万元,首次进入10万元以内。

  作为自主品牌的利润“奶牛”,长城哈弗SUV的降价无疑引发了“蝴蝶效应”,资深汽车分析师张志勇认为,随着自主品牌价格下降生存空间的压缩,自主品牌SUV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一些弱小的自主品牌如不加以应对,将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甚至会有被淘汰的可能。

  挤压价格空间

  实际上,就目前汽车市场来看,SUV无疑成为细分市场的最大热点。统计数据显示,1-2月,乘用车产销分别为355.9万辆和361.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1%和5.1%。其中,SUV销售127.1万辆,同比增长54.8%。在车型销量总排行榜上,前五名有四款是自主品牌SUV车型,自主品牌SUV在整体乘用车市场占比已接近六成。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降价的长城哈弗H6已累计35个月成为细分市场的销量冠军,而长安CS75的月销量也稳定在2万辆,长期占据SUV销量排行前五的位置。汽车市场专家颜景辉表示,与合资品牌相比,自主品牌SUV已是销量提升的决定因素,但竞争的加剧也让自主品牌的生存空间正不断被挤压。

  就在3月,除了长城哈弗H6、长安CS75外,广汽传祺GS4、吉利博越也接连上市,自主品牌SUV产品上市进入了密集期。其中,吉利博越作为后来者,在起步价上直接进入到10万元,也被业内视为对竞争对手的回应。

  北京商报记者发现,此前在自主品牌SUV中,除少数SUV能在10万元以上区间生存外,更多的二三线品牌则主要在8万元以下的区间存活。像众泰、陆风、海马、中华、景逸等大批品牌依赖低价的SUV产品,强势拉动销量的提升。在颜景辉看来,此次自主SUV销量领先的品牌率先降价,势必会向二三线的弱小自主品牌传导,价格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

  品牌向上遇困

  自主品牌SUV的降价不只是争抢市场那么简单,业内更为担心的是刚刚在SUV细分市场逆袭、寻求品牌向上突破的自主品牌再度错失品牌提升的机会。

  近年来,自主品牌进行品牌升级,推出高端产品来提升品牌溢价一直是行业的难题。如今,SUV担当了自主品牌在价格、品牌层面向上突破的“生力军”。其中,长城汽车、长安汽车借助SUV产品,已突破10万元的定价门槛,具备了挑战合资品牌的实力。然而,在此番降价之后,业内担心自主品牌SUV红利进一步趋缓,品牌已很难保持 “向上”的态势。

  “SUV已成为自主品牌向上崛起的风口,关键是自主品牌能否把握这一机遇。”全国乘用车联合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虽然自主品牌推出的SUV中高端产品获得了消费者认可,但价格始终无法提升,这将成为其实现品牌向上突破的最大障碍。

  据悉,随着车市增长放缓的继续以及轿车产品销量的持续下滑,合资企业已开始降价放量。3月上市的广汽本田新雅阁目前起步价格为16.98万元,将合资品牌中高级车的价格区间进一步拉低。颜景辉表示,合资品牌下一步注定是下探SUV的价格区间,与中国品牌SUV展开全面的市场争夺。

  淘汰赛提前打响

  一家自主品牌车企负责人告诉记者,SUV竞争的加剧,预示自主品牌的淘汰赛已经提前打响。历史已经证明低质低价没有出路,而如何保持竞争优势,品牌力只能向上,价格也应保持品牌溢价能力。

  业内人士更为担心的是,此次哈弗H6与长安CS75的官降,会引起业内恶性竞争,尤其是在价格方面的竞争。此前,自主品牌凭借低价轿车尤其是A级车获得了生存地盘,但随着合资轿车价格的下探,自主品牌被逼至退无可退。

  对此,张志勇认为,从目前来看,车企主动降价有巩固市场份额的因素,但通过降价提升性价比形成的优势也存在弊端,同时也给未来价格向上提升留下了隐患。

  按照行业预测,SUV预计有五年的高增长期,但颜景辉认为,长城汽车的降价也给车企提出了新的命题,是要高利润,还是要抢占市场?显然,在这个问题上,长城哈弗选择了后者,而竞争者也会应对。“可以说,自主品牌淘汰赛已经打响,SUV的高增长期已经接近峰值。面对淘汰赛,弱势品牌除了在价格终端积极应对外,只有加快产品升级,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或许还能在市场上保留生存的机会。”颜景辉说。

【编辑:吴涛】

>汽车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