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人社部力挺滴滴帮助东北等去产能地区解决就业问题

2016年11月09日 14:42 来源:中国青年网 参与互动 

  人社部近日发布《关于开展东北等困难地区就业援助工作的通知》指出,当前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山西等地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去产能任务重,失业风险有所上升,部分群体就业难度较大,要开展有针对性地劳务对接和就业帮扶,推动东北等困难地区就业工作。

  其中,引导社会企业参与,发挥电商、分享经济、人力资源服务等企业资源优势,借力“互联网+”行动,拓宽东北等困难地区就业门路,是人社部引导就业困难群体实现本地就业的重要部分。

  人社部提出,支持滴滴公司等分享经济企业,通过优先录入平台、初期现金激励、专项技能培训、购车优惠支持等帮扶措施,对东北等困难地区有意愿从事移动出行行业的人员进行登记,开展车辆营运、安全、保险等方面培训,帮助去产能中失业人员和长期停产停工企业职工通过从事移动出行行业实现就业、增加收入。

  分享经济助力解决东北下岗分流难题

  在经济下行、产能过剩、价格下跌的多重压力下,东三省去产能及职工分流安置压力巨大。例如,辽宁省在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的过程中需安置职工9.3万人,黑龙江达7.5万人。

  但是,分流安置情况进展并不顺利。根据《黑龙江日报》报道,2016年黑龙江煤炭行业计划分流安置职工3万人,今年前7个月已完成分流安置职工10485人,仅占年度计划的35%。

  在安置就业的过程中,由于企业内部退养及政府提供托底就业岗位的分流数量有限,本地服务行业、尤其是以滴滴公司为代表新兴的分享经济模式成为可以挖掘潜力的重点之一,受到了人社部的关注。

  例如,在沈阳,根据8月29日滴滴出行发布的《沈阳市移动出行(滴滴)就业及社会发展分析报告》,截止2016年7月,滴滴已经为沈阳提供了8.3万个灵活就业机会(包含专快车和代驾司机),其中有大量下岗再就业工人、失业人员和转业退伍军人。网约车平台在为处于转型期的沈阳吸纳了不少下岗失业工人,承担起了就业蓄水池的功能。

  另一份同样由滴滴发布的《移动出行支持重点去产能省份下岗再就业报告》中指出,辽宁去产能行业司机比例为31.2%,黑龙江为23.2%、吉林为19.2%。这说明在东三省,来自去产能行业的滴滴司机已经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

  新华社在今年七月份所做的《各地去产能安置职工再就业观察》一文中显示,大多数下岗工人更趋向市场安置,政府提供的托底就业岗位吸引力有限。尤其是武钢的就业现象引发关注。此前,地方政府专门组织过万人招聘会,但部分工人反映,招聘会提供的许多托底就业岗位吸引力有限,而类似做滴滴司机的自由择业者增多。

  “针对工人再就业,可开拓新的产业门类,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著名经济学家常修泽建议,东北地区煤炭、钢铁行业压力较大,但生产性服务业比较薄弱,尚有较大就业空间,应当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结合,拓宽市场安置渠道。

  各地网约车细则如何配合调整成关键

  人社部今年以来在解决东三省下岗分流问题上不断“发挥人社系统职能作用”,此次发文并非首次关切东北。年初,人社部部长尹蔚民就曾表示中央将拿出1000亿元资金妥善处理职工安置,东北是重要的扶助对象。

  不过,人社部在解决东北下岗分流问题上的举措被指一头热。

  例如,人社部倡导引入滴滴等分享经济模式,鼓励失业人员从事移动出行行业实现就业、增加收入,但是东三省各地的网约车细则却设置了比北京更严格的准入门槛。

  在沈阳,网约车车辆须是2年以内新车,车辆计税价格在13万以上,轴距须在2700毫米以上,排量不小于2.0L或1.8T,并且需要事先获得运力指标。

  在大连,网约车车辆须是3年以内新车,轴距须在2700毫米以上,车辆发动机最大功率要在110千瓦以上。

  在哈尔滨,网约车车辆须是2年以内新车(此为初次投放标准,此后投放的应一律为新车),轴距在2.70米以上,车身长度在4.6米以上,裸车价格不低于15万元,排量不低于1.8L。

  根据网约车平台的反馈,按照上述细则的要求,高达90%以上的东三省网约车都不符合标准。也就是说,各地网约车细则不但没有为东北就业创造条件,反而会导致更多失业产生。

  而另一方面,多位拟购置新车从事网约车行业的下岗工人表示,网约车辆高达近20万元的购置成本让他们的家庭难以承受,已经成为他们发挥能动性自主就业的障碍。

【编辑:魏巍】

>产经频道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