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报告:中国银行业资本回报率连跌8年,风险管理转型迫在眉睫

2019年08月30日 15:29 来源:澎湃新闻 参与互动 

  8月29日,全球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在北京发布《麦肯锡中国银行业CEO季刊》2019年秋季刊——《新常态与数字化时代的风险管理》。报告认为,在新常态与数字化时代,风险管理已经成为银行“一号”工程,银行高管普遍认识到,风险管理能力可以为银行创造竞争优势和韧性,银行需要平衡“业务”和“风险”之间的资源投放,打造专业化、数字化和精细化的风险管理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

  银行整体净利润增速不断放缓,盈利水平持续下滑

  受实体经济低迷、利率市场化加速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国银行业增速明显放缓。

  从2012年开始,由于利率市场化,国内银行业净息差呈收窄趋势,降幅超过20%(-21%)。银行业营收虽然保持增长,但增速逐步放缓。2018年行业收入年增长率仅为7%,创2010年以来新低。同时,银行整体净利润增速不断放缓,盈利水平持续下滑,资本回报率连续8年呈下跌趋势,2018年行业ROE(资本利润率)仅为11.7%。2019年第一季度银行业净息差已经降到2.17%,最主要的40家银行平均净息差已经在2018年底降低至1.91%。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双双大幅攀升,不良贷款率在2019年一季度末已升至1.80%,不良贷款余额达到2.16万亿元。各类银行的不良资产规模也普遍扩大,尤以农商行和城商行不良贷款的增幅最大,五年多来分别增长433%和247%。

  麦肯锡全球副董事合伙人陈鸿铭认为,银行资源有限,未来针对每1块钱的新增投资,银行都应该思考究竟是优先投入到业务拓展还是风险管理领域?如何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值得每位银行一把手认真思考。陈鸿铭指出,风险管理投入带来的不良下降同样也能创造真金白银的价值,因此银行应当转变观念,仔细考虑投入产出,平衡资源投入。

  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以及金融科技的蓬勃发展,颠覆性新模式不断涌现。麦肯锡认为,数字化的发展进一步威胁着银行的生存空间。因此,对银行而言,风险管理的转型与创新已经迫在眉睫。

  中小银行在数字化方面的投入远远不够

  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合伙人、麦肯锡中国区金融机构咨询业务负责人曲向军表示,风险管理已经成为越来越多董事长和行长心中的“一号工程”。一方面,银行风险管理能力的强弱,决定了其问题资产规模以及拨备覆盖,从而直接影响到银行利润、事关银行生命线;另一方面,专业的风险管理能力可以更好地支撑新业务、新模式,帮助银行打造面向未来的竞争力和银行发展的韧性。

  麦肯锡的全球调研数据显示,风险管理能帮助企业打造韧性,使得企业在经济低迷的初期和后期表现都很好。

  具体而言,麦肯锡建议,围绕小微企业、供应链金融、消费信贷等业务出现一系列新模式,银行应建立相应的数字化、线上化、精细化风险管理能力。一方面要加强数字化技术应用能力,在风险管控中应用大数据与分析技术,降本增效、创造价值;另一方面,针对数字化带来的新风险类型,如模型风险、网络风险等,银行要强化应对能力。

  曲向军向澎湃新闻表示,当前中小银行在数字化方面的投入是远远不够的,绝大多数银行在该方面的投入不足收入的1%,而理想的水平应该在3%-5%左右。

  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容觉生指出,对银行风险管理而言,数字化与智能化变革具有重大战略价值。据麦肯锡测算,数字化风控可通过提升信贷管理效率、降低信贷与合规损失,帮助银行节省20%-30%的风险运营成本。但数字化风控更大的价值还在于清收不良资产、防范新风险,从而给银行创造出直接经济价值。得益于新的数据来源、高级分析法以及自动化技术进步,智能风控正在银行风险管理领域发挥前所未有的作用。

  澎湃新闻记者 蒋梦莹

【编辑:刘欢】

>产经频道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