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长安银行行长王作全:地方银行发展的变与不变

2019年09月30日 13:5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 

  引言:新中国成立以来,一座座城市的精彩蝶变与转型跨越,都是中国经济繁荣发展的最佳映证;其中,地方商业银行作为城市经济社会的主要角色,是城市改革开放成果和经济繁荣的典型代表,是推动城市起舞的重要力量之源,更是展现城市形象的响亮名片。

长安银行行长 王作全
长安银行行长 王作全

  为展现地方商业银行成果与地方经济特点,回顾中国经济发展成就与历程,10月1日,特重磅推出“城市力量——中国地方商业银行发展成就巡礼”活动,旨在真实反映地方商业银行坚持“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小微企业、服务城乡居民”全貌,并以此“窥一斑而见全豹”,全面折射地方经济发展的瞩目成绩。

  在此次活动中,针对地方商业银行的发展成绩与成效、面临的市场挑战与机遇,长安银行行长王作全接受了中新网的采访。

  中新网:地方商业银行在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中贡献巨大,您能谈一谈长安银行在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哪些作用吗?

  王作全:长安银行成立之初,与全国其他的地方商业银行一样,要做好三个立足:立足地方经济,立足小微企业,立足城乡居民。

  在立足稳定后,长安银行要做好的是三个服务:服务于地方经济,服务于小微企业,服务于城乡居民,这是长安银行的市场定位。

  从作用的发挥上来说,商业银行的作用发挥与其发展能力、发展阶段是紧密联系的。

  早期的长安银行由于规模不大,当时提出的三年发展目标是成为地方金融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

  当长安银行的资产规模超过1000亿,长安银行的发展迈入了第二阶段,规模和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这阶段我们提出的发展目标是,要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长安银行发展到现在,资产已超过2600亿。存款方面,我们在陕西地方的金融市场占有率达到7%左右。因此,我们董事长也提出了新的目标,就是未来要做地方经济金融供给的主力军。

  从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方面来说,长安银行的定位是要做市场的引领者。从小微企业的市场份额方面看,长安银行在陕西省排名第一,大概能占到33%份额。

  在零售金融方面,长安银行从创新角度出发。因为长安银行在地方有两大优势,一是法人优势,在一定程度上,长安银行在利率、理财等方面的定价上有主动权,但通常大型商业银行的分行在利率的定价上相对被动。所以,就零售金融方面,长安银行想围绕着个人客户做一个创新者。

  总体而言,长安银行在利用自身优势,依靠准确的定位,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全省经济发展中,长安银行是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且填补了地方金融方面的空白。

  比方说在客户准入方面,有一些地方企业在地方细分行业中算是大型客户,地市里的规模也相对有限,对资金也有需求,但是,这个量级要进入国有大型银行的准入名单中,是有困难的的,而我们却可以在监管要求的准许范围内积极支持。这样,作为地方金融代表的长安银行就发挥出独特的优势,拾遗补缺有利地补充地方企业的金融需求。

  中新网:地方商业银行在完善网点布局让利于企让利于民这方面的工作成绩斐然。通过自身的努力主动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在促进地方金融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个维度上您认为地方商业银行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王作全:对于城市商业银行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地方区域上。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金融体系相对薄弱的地区来说,这方面城市商业银行填补了部分空白,是完善区域性的金融市场和结构的推动者。

  为什么说是填补空白呢?地方银行有一个特点,基本上要求布局到县一级,但是有些县金融总量、国内生产总值及市场规模较小,受制于此,一些银行无法做到全面下沉,因此,有些县普惠金融还做得不够好。

  其次,布局网点后肯定要服务地方、发展业务,长安银行做为一个推动者去完善当地金融市场和金融结构。

  相对来说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像我们陕西这个地方,区域间发展更不平衡,有的县GDP达到1000亿,有的县可能50亿也不到。可能一半以上的金融资源都在西安,陕西将近4万多亿的存款一半也都西安。

  在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下,长安银行深入到县域布局网点,有责任用金融的手段来支持当地经济发展,对陕西全局均衡发展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

  另外,在金融服务上来说,地方银行具有贴近市场的一个天然优势,长安银行在服务的差别化、产品的特色化和人员的本地化的基础上上,积极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成为一个有效的市场供给者。贴近市场是一个前提,只有贴近市场才能了解市场,了解市场服务就可以做到差别化。与此同时,通过推出一些特色性的产品。加上长安银行工作人员基本上是本地化,这样一来,完全可以承担一个有效金融市场供给者的职责。

  第三个作用是长安银行发挥法人优势,在推动一些本地化的新型业务上发挥市场引领者的一个作用。有一个例子,阿里金融现在设了好多分支机构,线上也建设了业务线条。但像小微贷款业务有时要同地方银行及本地化的数据来支撑。所以服务的差异化、产品的特色化、人员的本地化是长安银行扎根地方的核心竞争力。

  中新网:当前金融创新对银行来说越来越重要了不仅能够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还能给广大竞争者带来诸多的便利。你能谈一下长安银行在金融创新上都有哪些为客户带来哪些高质量的服务?

  王作全:对于金融创新长安银行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是合作学习,第二个阶段是研发创新。

  我们现在大部分谈的金融创新实际上是互联网+信息科技技术,科技企业做金融,叫做互联网金融。金融企业做互联网叫做金融互联网。

  就长安银行目前的情况,更大的程度是从金融互联网这个角度来看金融创新。现在从金融互联网的特点来说第一个特点是便利化,之前客户到银行去办理业务需要递交文件、然后银行审核、中间会经过若干天,银行再去调查、一层一层审批,中间费时费力。金融互联网后,效率得到明显改变。

  第二个特点就是场景化,这个方面长安银行计划分了两步走。第一步先走合作,从实际出发,在金融互联网方面长安银行的科技能力毕竟有限,所以通过合作来观察积累然后再自主创新。目前长安银行跟几家机构都在合作,例如阿里金融、京东金融、平安普惠。

  对于长安银行来说,除了缺乏硬科技的技术最需要的是风控模型,就是贷款人到底有没有问题,拟定贷款金额是怎么算出来的?可能基于职业、年龄、消费习惯等一组大数据来辨别。

  经过第一阶段的合作学习过程,现在长安银行进入第二阶段,已经开始自己做数据模型。期间我们自主开发“税E贷”的产品,这是跟陕西省税务局合作的。这个产品有60多万的小微企业的数据库,长安银行自己设计的模型,通过数据跑批提取结果。“税E贷”是放在线上没有人工干预,目前规模做到了6700多万。

  此外,长安银行的理财业务量在全国城商行里是名列前茅的,理财产品的规模达到570多亿。而且理财产品净值化比例也很高。

  中新网:面对科技化浪潮越来越多的银行开始将资源倾向于金融科技领域,创新型金融科技类应用被引入银行体系中,这个趋势下您认为地方商业银行应该如何利用金融科技谋新求变。

  王作全:我们赵永军董事长提出,过去科技要为业务服务,现在科技要引领业务发展。

  金融科技在长安银行中的应用需要做好两件事。第一个是基础问题,要把平台搭建好。因为互联网金融跟其他系统不太一样,如果用传统的核心系统去做可能是达不到现在的样子。包括传统的信贷系统,很难支撑新兴的线上贷款。所以必须要把平台先搭建出来,有了平台再引用技术、模型等,创新上就自如了。第二个是选择突破口,在行业应用上长安银行选了四个行业的应用做为突破口。首先是银校合作,第二个银医合作,第三个行业是银商合作,第四个是供应链金融。

  在网点智慧化转型上也引用更多金融科技,目前长安银行的智慧银行今年做了22家的试点,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

  银行3.0以后,银行物理网点减少了但是银行服务无处不在。所以说,智慧化网点的转型是体现金融科技的一大亮点。

  中新网:地方商业银行发展演进的历史也是中国金融体系不断推进完善的历史,伴随中国金融业去杠杆深入推进和统筹监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地方商业银行应该如何坚守与转型。

  王作全:关于地方商业银行转型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变与不变的问题,就是说哪些东西是要变的哪些东西是不变的。

  先说不变的,就是你需要坚守的是什么。个人理解,市场的定位是不能变的。因为市场定位是长期形成的不是说变就变的,是一个历史的积累过程。

  第二初心和使命不能变。当初国家、政府设立地方商业银行,最主要的初心就是让我们去做三个立足三个服务的,在这个层面看是不能变的。

  第三个我觉得经营的要求和经营的目标也是不能变的。我们董事长就长安银行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三个有的要求。即有速度、有质量、有效益。这个要求也不能变。

  需要变的方面,就长安银行而言。第一个真诚地拥抱金融科技,向科技引领去转变。第二个网点要向零售型的智慧银行转变。因为以后的网点会更加侧重于零售业务的服务,这是也是一个需要变的。第三个全县域的布局,陕西的县算起来是107个县区,长安银行现在布了55个,还有一部分。我们争取力争在未来两三年之内基本覆盖,这也是我们地方银行的使命。

  第四个变化是,长安银行要向综合经营做一个转型。长安银行目前已经设立了一家消费金融公司,今后,我们将按照监管部门意见,进一步做强做大,向综合化经营不断迈进。

【编辑:张燕玲】

>产经频道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