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债务危机浪潮背后的真实意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欧洲债务危机浪潮背后的真实意图

2010年07月08日 13:14 来源:上海证券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欧洲债务危机本身,真的严重到已成世界性的问题吗?其实,欧洲债务危机是一场被一部分在资本市场上的恶意投机资金和他们控制的舆论工具共同作用下而被渲染夸大的危机。他们的目的:一是意在打击欧元,制造整个欧洲经济体的经济不稳定;二是以此扭转美元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虚弱趋向,维护美元的世界货币霸主地位;三是打击以中国这样以外贸主导的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经济。

  现在的世界,影响力越来越大的欧元,在金融领域对美元霸主地位已逐渐构成直接的威胁。因此,打击欧元,就一定可以提高美元的强势地位。如果欧元崩溃,不仅可以彻底消除欧元对美元霸主地位的威胁,而且可以抑制欧洲经济对美国经济的挑战。即使不能摧毁欧元,打破欧元的强势走势形态,对美元也有益无害。所以,在实行打击欧元行动的同时,那些在世界资本市场中的投机资金与他们控制的舆论工具,大肆夸大欧洲债务危机的严重性,以此不仅为其制造市场恐慌情绪,恐吓投资者,抛售其手中的欧元,也为他们在国际资本市场投机活动赢利创造必要的市场氛围条件,加剧了欧元的快速下跌的推力。

  中国经济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已超越了加拿大、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中国经济即将超越日本,已没有悬念。在这样的情况下,巧妙地遏制中国的经济发展,当然是美国的重要选择。尽管奥巴马一再表示,美国不谋求遏制中国的强大。因为美国已无法遏制中国的强大。奥巴马的表态,并不说明美国所有人都不想遏制中国强大。美国说的一套,做的一套,除其他各种手段之外,用经济手段遏制中国经济是必然的手段。用恶意反倾销手段,用贸易保护主义手段遏制中国的商品出口,遏制中国经济的发展,是明目张胆的手段。采用打击欧元和其他一些非美元货币的战术,用汇率武器,遏制中国的外贸企业发展,以致遏制中国经济的发展,却是一种神不知鬼不觉的迂回攻击手段。

  欧盟已成中国对外贸易最重要的伙伴之一,对欧贸易占据中国对外贸易的很大比重。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对外贸易都是采取薄利多销的策略,利润率在10%左右,甚至更低。如果欧元被美元打得贬值20%以上,就会严重遏制中国外贸企业对欧洲的出口,甚至威胁到大批依赖对欧洲贸易的中国外贸企业的生存。由于美国实行一系列不正当的反倾销措施的贸易保护主义,已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遏制中国对美正常贸易的作用。在中国对美贸易顺差大幅减少的情况下,如果再加上中国对欧贸易企业出现大幅亏损,对外贸易企业大量歇业和倒闭,必然对中国现在的整体经济产生很大的冲击。

  说欧洲债务危机是一场谋杀欧元的阴谋,从高盛公司一开始帮助希腊政府和金融管理层设计的欧元债券发行抵押模式上就可以看出端倪。高盛诱使希腊进入债务圈套,向欧盟金融管理部门长期隐瞒事实真相,形成债务危机,因而不得不求助外力帮助。与此同时,美国资本集团利用希腊债务危机暴发,一方面通过自己控制的媒体,大肆渲染欧洲国家的债务危机的严重性,另一方面,用他们的国际知名评级机构适时发布逐级降低这些国家的信用评级,加剧其国际信用的崩溃,竭力为欧洲债务危机形成新一轮的欧洲金融危机甚至导致欧元的崩溃推波助澜。

  如果把“南欧五国”的债务危机状况,放到全球范围比较,显然欧洲债务危机的程度还算是比较轻的。最严重的是希腊,但与美国、日本的债务和财政赤字危机程度相比,还是要轻得多。美国的国债发行量已超13万亿美元大关,达到了其GDP的90%之多。日本国债总额已达到GDP的229%,是世界上债务问题危机最严重最危险的国家,比起希腊国债达到GDP的120%左右,几乎翻倍。可是,标准普尔、穆迪、惠誉这三家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具权威性的专业信用评级机构,从未对美、日的国债和财政赤字向世界发出过任何警告,却在欧洲那些国家债务问题暴发时,大肆渲染。因为这三家世界上最具权威性的专业信用评级机构,都是控制在美国大资本集团手中。

  但是,欧洲毕竟是个资本主义历史悠久的地区,金融资本市场发达,金融风险控制能力比美国更强,金融秩序更加规范,更没有美国那么多难以控制的金融衍生产品会导致大规模的金融危机。所以,欧洲的金融风险完全是可控的,不太可能出现华尔街金融大海啸般的金融危机。欧洲主要的核心大国已意识到救助处于债券危机漩涡中的欧元国家的必要性,欧盟也已采取了有力的具体措施。所以,欧洲债务危机形成大规模金融危机的可能性是不大的。 (汤闯新)

参与互动(0)
【编辑:贾亦夫】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