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矿企“翻旧账” 日钢面临超7亿违约罚款——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澳矿企“翻旧账” 日钢面临超7亿违约罚款

2010年08月18日 08:51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2008年爆发的那场金融危机,使全球尤其是中国的很多钢厂撕毁与矿山企业签订的价格较高的铁矿石长协合同,转向价格暴跌的现货市场采购,如今,卖方市场重回,有矿山企业开始了“秋后算账”。

  昨天,澳大利亚一家矿山企业吉布森山铁矿(Mount Gibson Iron Ltd)发布公告称,公司刚刚赢得了与中国一家钢厂日照钢铁一项仲裁的胜利。仲裁人认定,日照钢铁拒绝履行与吉布森山铁矿的长期合同义务,对其造成了合同损失,损失金额确定为1.14亿美元(相当于7.75亿元人民币)。同时,日照钢铁还需承担仲裁结果公布之日起的6%利息和仲裁费用。

  日钢违约非特例

  吉布森山铁矿与日照钢铁签署的长协合同是在2007年7月达成的,合同期15年,根据协议,日照钢铁每年采购吉布森山铁矿位于库兰岛(Koolan Island)项目不超过150万吨的铁矿石。

  然而没有想到的是,签订协议半年后,金融危机导致铁矿石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回落,致使铁矿石的长协价格远高于现货价格,因此大量钢铁企业撕毁长协合同,转而在现货市场进行采购,这其中就包括日照钢铁。

  这样的毁约,直接导致像吉布森山铁矿这样边开采边销售的中小矿山企业出现现金流困难,这也是之后首钢集团得以通过旗下子公司低价入股吉布森山铁矿的重要原因。

  在昨天的公告中,吉布森山铁矿透露,日照钢铁并不是吉布森山铁矿第一个状告违约的钢铁企业,此前,吉布森山铁矿就曾在与一家中国香港公司和印度公司的和解及仲裁中分别获得2500万美元和2300万美元。

  “现在铁矿石又重回卖方市场,矿山企业话语权又增加,如果大小矿山企业都要寻求赔偿,秋后算账,将会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一位业内分析师对记者透露,事实上早在去年6月份,三大矿山巨头之一的一家企业,就曾经一家家走访钢铁企业,要求对金融危机期间内未能履行的合同进行赔偿。号称在一共长达8个月的时间内,由于中国钢企推迟出货甚至取消船只,导致其铁矿石业务损失数十亿美元,这还不算租船费用、海运差价等方面的损失。

  不过,“我的钢铁”研究中心分析师曾节胜昨天对记者指出,一些中小矿山由于当时刚开始销售,客户群体比较少,承受违约风险的能力小,损失比较大,另外可能还会因为要帮助钢厂租船,推迟合同执行就意味着对船东违约,因此需要寻求赔偿。

  而对于一些大矿山来说,开采成本低,客户众多,更需要维护关系,并且今年上半年市场恢复后又开始赚大钱,而对之前很多违约合同的补偿,在2009年度与钢厂的具体合同量价洽谈中也会有所体现,因此再次状告的可能性也就相对小些。

  拷问定价机制

  三大矿山之一的一家矿山企业中国区高层曾对记者表示,以往长协定价遇到市场波动就无法执行,为什么不直接转向现货合同和现货定价?

  于是从今年开始,传统的铁矿石年度定价,被更灵活的季度定价所代替,然而,这依然赶不上市场的瞬息万变。

  6月底到7月初,随着国家对房产调控和钢价的急剧下跌,铁矿石的现货价格也开始疯狂下跌,国内港口的进口矿期货62%品位价格一度跌破130美元/吨,低于了日本钢铁企业与澳大利亚矿山企业达成的三季度价格协议(每吨约147美元),而如今,现货矿价又重回150美元/吨以上,过于波动的行情让很多钢厂左右为难。

  这也正是中国钢厂与矿山企业的三季度长协价格至今未有明确音信的原因。记者昨天从多方了解到,目前钢厂与矿山的交易价格比较混乱,有季度定价,也有月度定价,还有一船一定价,对未来市场的不确定,令钢厂对定价机制的选择也更加犹豫。

  首钢无决策权

  2008年12月,首钢旗下的两家香港上市公司亚太资源和首钢首长国际企业有限公司出资约1.625亿澳元,收购澳大利亚吉布森山铁矿公司约2.70亿股的股票。上述交易完成后,亚太资源和首长国际总共持有的吉布森山铁矿股份预计在28.56%和40.46%之间。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首钢就拥有了对吉布森山铁矿的决策权,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国外很多矿山上市公司的股权非常分散,要有决策权主要看在董事会内的董事席位,由于中国企业的特殊性,国外政府和企业很难允许中国企业拥有实际的经营控制权和决策权,因此大多数投资只能算资本投资。比如中铝入股力拓后已经成为力拓的第一大单一股东,但在董事会中却没有发言权。

  记者查阅吉布森山铁矿的董事会成员组成也发现,在吉布森山铁矿的九个董事中,只有两名来自首钢旗下的两家持股企业。今年年初,首钢试图通过收购吉布森山铁矿公司一家股东19.73%股份增持后者的申请,也被澳大利亚政府方面阻止。(陈姗姗)

参与互动(0)
【编辑:李瑾】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