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市场观察:中国奶业竞争亟需破解市场悖论

2011年09月07日 17:4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新社乌鲁木齐9月7日电 题:中国奶业竞争亟需破解市场悖论

  作者 丁栋

  为期5天的中国-亚欧博览会近日在乌鲁木齐落下帷幕,来自新疆的奶制品企业在本次博览会上竞相亮相,“西域春”、“麦趣尔”、“天山雪”等牛奶品牌在当地家喻户晓,在内地却不为人知,是什么因素导致优质牛奶到不了消费者餐桌?记者从新疆一线奶企了解到,品牌因素和运输距离限制了鲜奶原产区和乳品消费区的联系,国产奶制品要真正让国内消费者放心,必须加强行业自律,破解市场悖论。

  2008年中国奶制品污染事件发生以后,中国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降到了低点,不仅消费者自身利益受损,整个奶制品产业的生存和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对此,政府有关部门相继出台政策,2010年6月,由卫生部批准公布的乳品安全国家标准正式实施,新国标中,每100克牛奶蛋白质含量从旧国标的2.95克下降到2.8克,每毫升牛奶菌落总数从50万上升到200万,而美国、欧盟的这个数字仅为每毫升10万,相差20倍。新国标的出台反映了中国乳品工业竞争恶化、质量倒退的现实。

  以奶制品行业中最为敏感的乳品市场为例,总体来看,国内乳品市场呈现“西强东弱”、“土不敌洋”的格局。从产品地域而言,来自内蒙古地区的蒙牛、伊利在中低端乳品市场居主导地位,这得益于西部地区独特的地理、气候和农业条件,而人口分布密集的东部地区虽然品牌众多,但缺乏作为乳品源头的天然优质鲜奶供应,主要作为乳品消费市场而存在。从品牌归属来看,统计显示,“洋品牌”占据高端奶粉市场大部分份额,甚至出现内地民众在香港、澳门大量购买进口婴幼儿奶粉,造成香港、澳门奶粉供应紧张的现象。有媒体对此评论称,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中国的下一代将喝着“洋奶”长大。面对此种局面,国产奶粉和整个乳制品行业情何以堪?

  国内奶业市场竞争混乱,品牌效应不可忽视。奶制品是高度商品化的行业,品牌和广告效应对消费者的选择起到决定性影响。2008年,“三聚氰胺”这样一个化学术语成为国人茶余饭后的流行语,也让曾经的奶企巨人“三鹿”一夜之间倒下。业内人士透露,当前国内大型奶企竞争白热化、陷入这样一种市场悖论:如果严格遵循国家标准收购鲜奶,生产成本就会超过市场价格,而如果降低价格参与市场竞争,品质又得不到保障。如何破解市场悖论,避免恶性竞争损害行业发展和消费者利益,成为摆在整个乳品行业面前的难题。

  国产奶制品质量参差不齐,问题关键在于奶源。新疆南达乳业公司总裁林勇告诉记者,一杯牛奶从牧场端上餐桌,要经历一系列复杂的环节,从奶牛的饲养环境,饲草的营养成分,奶农的清洁卫生,到收购鲜奶后的贮藏运输,生产线上的消毒加工,上货架前的低温运输,每个环节都存在自然或人为污染、添加的可能,保证奶制品安全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乳品生产和运输对时效性和地域性要求高,液态奶保质期只有7-14天,运输半径一般在500公里以内,中国优质鲜奶的原产区西北、东北地区与主要消费区东部地区距离遥远,上市周期长和运输成本高无形中阻碍了消费者直接享用鲜奶原产区的乳品。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新疆成为中国奶业的一方净土,但由于品牌、地理等因素,国内消费者一直无缘在市场上买到新疆原产的优质鲜奶,只能不远万里采购进口高端奶粉。官方强调,中国应培养自己的高品质牛奶,让国内消费者真正喝上放心奶。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需要中国鲜奶原产区的企业高标准、严要求,加强行业自律,同时各方共同努力,用良心维护食品安全。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唐伟杰】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