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财经频道

中国公司为何“钱景”各异?

2011年10月13日 08:05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描述中国经济现状乃至做一中期预测,都愈发离不开个“钱”字。

  钱,短期叫货币,中长期称之资本,钱之多寡,兹事体大。

  宏观经济,有充足流动性就可以促进投资,激励消费,拉动就业和GDP。而在微观公司层面,有了宽裕现金,则能够完成投资计划,优化市场供给。

  不过,钱之多寡变化多端。目下之中国产业公司层面,可谓“钱景”各异,于是也就生出来许多烦恼来。

  我们看到,先有全民“高利贷”的热潮,由于体制内外利差巨大,有实际资金需求的个体机构无法享受常规的低利率,于是稍有闲钱的人们纷纷行动起来,通过各种介质进行借贷活动。而大国企、上市公司,但凡能够获得低价信贷资金的公司更都纷纷做起“放贷人”,放下实体搞虚拟,赚起快钱没商量。

  然而好景不长,如笔者所言,年利30%以上借钱那叫玩命而不是生意。现实果然给予了生动注脚:先是不断听到某些公司“委托贷款”要求展期进而宣布欠本只还息的事情,后来事态愈发严峻,出现有不同地方的老板因资金链断裂而跑路的新闻,严重的,则是付出鲜血代价,让原本干燥的财经新闻,渗出字字血泪。

  而这一切,都是缺钱闹的。

  然而,一边是极度缺钱,甚至闹出悲剧来。而另一边,现实给我们相反的体验,一时间仿佛实现了穿越。

  我们看到虽然银行信贷龙头越拧越紧,但民间沉淀的资金却仍在显示威力:炒作之风虚火不下,从去年来的姜蒜糖豆,到红酒白酒,再到文玩艺术品,凡能流动之物,都被资金眷顾。

  除了此类投机炒作资金,更有不少投资机构仍有挥金如土的潇洒。比如前不久一众电子商务网站的癫狂烧钱游戏——成千上万家团购网公司平地而起,其背后是财大气粗的投资方动辄数以亿计的投入,现在,泡沫虽然渐渐破灭,但资金热情依旧不减,这种热情延续到了新三板市场上来。

  据媒体报道,今年截至10月,新三板挂牌企业当中,公布定向增资预案的企业已达16家。而这一增发企业数字超过此前五年的总和。据统计,2006年新三板试点开闸至2010年底,共有15家新三板挂牌公司进行18次定向增发。

  看此新闻,重点不是融资公司的数量,而是机构投资者的队伍,据了解,券商拉来了有近70家机构参与上述新三板公司的定向增发,对比去年30余家的数字,一举翻番。

  也就是说,投资机构目前至少是不缺钱的。信贷缺钱,实体经济缺钱,而在资本市场上做投资的机构不缺钱。

  说起实体经济缺钱,我再举个例子。南车北车够不够大?然而最新的情况是,他们也显出窘相:“鉴于资本市场环境发生变化,经公司与保荐机构协商,一致同意终止实施本次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中国北车在公告中如是说。与此同时,中国北车又抛出一份配股方案,继续再融资之路,但募资规模明显缩水。

  而在此前,中国南车已在9月17日终止了原定的增发预案,并抛出新的再融资方案。新的增发方案显示,公司将以4.46元/股的价格定向增发不超过19.63亿股,拟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90亿元。尽管这一方案比此前110亿元的募资金额缩水了20亿元,不过,不幸消息再次袭来:10月10日,中国南车报收于4.39元/股,低于4.46元的增发价。中国南车再度陷入未发先破的窘境。

  这是资本市场上的两个例子,但算不上是特例,相对而言,南北车这样有国资背景公司尚如此困难,更不要说中小公司,遑论徘徊在市场外的小微民营企业。

  在笔者看来,无论是投资机构一掷千金的豪迈、中小微企业的资金饥渴,还是大公司的焦虑,“钱景”各异的中国公司,其问题一定不是某种“一刀切”式的政策可以纾解。

  其病根,固然有“四万亿”低成本资金的大背景,而更重要的是资金分配体制中“国有”“民营”等观念痼疾所致。

  当务之急,不是继续削减经济中“钱”的总量,而应当通过市场化的方式让巨大的存量资金合理配置起来,比如为民间借贷正名,放宽金融牌照限制,完善多层次融资市场,让资金以合理价格支持实体经济。唯此,才不至于让悬殊之“钱景”继续恶化,最终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威】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