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双策并举提振经济 稳增长调结构不存在政策掐架

2012年05月29日 07:45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指出,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中央强调“稳增长”,是与当前全球经济长期难以提振,我国经济下行压力也越来越大有直接关系。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近期出台的措施中,减税、扩内需、向民资开放更多准入领域等带有转型和调结构意味的政策被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可见中央在强调“稳增长”的同时,并没有忽视“调结构”,“稳增长”和“调结构”是双策并举。

  稳增长为何升格

  中国把“稳增长”放在重要位置,当前经济形势呈现明显下滑趋势是直接原因。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教授剧锦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根据过去的经验,第一季度经济增速低一点是可以容忍的,通常在第二季度会逐步走高。现在第二季度我国经济却还未见起色,这将会对全年的增长目标造成影响。因此,目前强调稳增长对于实现年度经济增长目标是必要的、及时的。此外,从国际经济形势来看,作为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如果经济持续下滑,也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复苏。”

  有专家进一步指出,如果经济不在一个合理的区间增长,不仅会影响到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公共福利,而且还会影响到公民就业、收入等。尽管今年有意放缓经济增速以调结构,但主动放缓经济增速与各种复杂因素导致经济增长放缓,完全是两回事。因此,应理性看待“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调结构不会受到弱化

  业内人士强调,今年的“稳增长”与往年有所不同,既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要调整经济结构,还要控制通胀预期,调控的“度”颇难把握,实现预期目标困难很大。关键是要把“稳增长、调结构、保民生”更好结合起来,继续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定不移节能减排等,以达到高质量地“稳增长”的目标。

  剧锦文说,调整经济结构是中国的中长期战略目标。在今年两会上,我们将2012年经济增长目标确定为7.6%,目的就在于为调结构创造一个更有利的外部环境。所以,从根本上说,稳增长与调结构并不矛盾。而且,温总理在强调稳增长时,同时也指出要继续实施经济结构的调整。从理论上讲,经济结构趋向合理是有助于经济保持较快的增长的,两者并不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经济学博士刘彬认为,应该认清中国经济的发展环境,不能用短线思维解决长期问题。首先,经济高增长已不可持续。中国经济未来维持增长的主要路径只有消费,而消费增长又需要漫长过程。其次是全球经济再平衡需要结构调整。人们应该明白,坚持结构调整是走出危机的根本方法,刺激政策只能救一时之急,却无法消除长期之痛。

  双轮驱动并不相左

  当前形势下如何才能做到既稳增长又调结构?

  剧锦文认为,既保持一个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又能促进经济结构的逐步调整,这是我们最希望达到的理想目标。在现实中,如果各取极端有可能出现两者的偏离,所以政策设计是必要的。

  他建议:首先,通过扩大投资规模刺激经济增长,而在投资的方向上,要体现调结构的意图。第二,通过货币信贷政策鼓励那些有市场前景、符合产业发展方向、技术创新活跃产业的发展;此外,要依据我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中后期的特点,鼓励房地产、交通、城市基础设施等产业的发展。第三,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的积极性,尽快出台并完善相关产业准入政策,让民间资本能够自愿而顺畅地进入金融、铁路、民航、电信、石油、公用事业等垄断性产业领域,并让他们的投资能够获得正常利润。第四,刺激消费。就目前的社会财富分配状态看,个人的货币资金占有很大比例,如果我们的政策有助于刺激消费,就会使广大民众手中的资金进入流通,这对于保增长,发展更为合理的消费导向型产业结构具有长远意义。第五,扩大进出口。开拓新兴市场十分必要。同时,适当扩大进口,尤其是高技术产品、符合我国消费者口味的消费品的进口,同样有助于调结构,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为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提供更为宽松的运用空间。

  专家还特别指出,目前,政府不应该因为要稳增长,就放松甚至结束针对房地产行业的宏观调控。如果这样,中国的房价可能重演2009年下半年至2010年的全面反弹。 记者 梁 杰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