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5月份PMI大幅回落至50.4% 经济增长势头未改变

2012年06月02日 11:08 来源:人民日报 参与互动(0)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6月1日发布,5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4%,比上月回落2.9个百分点,显示经济增速出现一定幅度回落。但该指数连续6个月保持在50%以上,反映出经济增长势头并没有改变。

  并不意味着进入新的衰退阶段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认为,5月份PMI指数出现较大幅度回落,与经济增长率回落的趋势是一致的。新订单指数较大幅度回落,预示未来企业开工率可能进一步降低,经济增速可能继续回落。

  “目前宏观经济政策已经在进行有针对性的预调微调,特别在稳定投资方面出台了较多措施,受其影响,预计经济回落态势将趋于平稳。”张立群表示。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分析认为,PMI连续6个月保持在50%以上,说明总体经济增长势头没有改变。当前经济增速短期回落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进入了新的衰退阶段。在关注经济增速回落同时,也要看到经济发展向好的一面,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初见成效。

  一方面,经济结构调整挤出了“泡沫”,缓解了通胀压力。制造业购进价格指数显示,上游产品价格涨势明显减缓。5月份,制造业购进价格指数为44.8%,较上月大幅回落10个百分点。该指数回落到最近6个月以来的最低点,由此将有利于进一步缓解CPI上升的压力。从目前来看,一些行业产品价格回落到较低水平,影响了企业的正常效益,对此要引起关注。

  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结构向优化改善方向发展。从PMI来看,当前第三产业发展好于第二产业。今年以来,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平均值达到55%以上,保持在较高水平,与去年同期相差不大,发展较为稳健。在第二产业当中,制造业发展势头好于采掘业。而在制造业领域,装备制造业又好于基础原材料加工业。1—5月份,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PMI平均为55.7%,明显高于钢铁、有色、化工等行业,这些行业PMI平均为48.9%—52%之间。这些方面反映出,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在不断优化和改善。

  另外,就业保持稳定增长。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3月份以来,一直保持在50%以上,5月份为50.5%;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自年初以来稳定地保持在50%以上。两组数据均显示出就业保持稳定增长。有利于提高公民收入、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使经济发展保持稳定增长动力。

  把着力点放在“保效益”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分析认为,PMI回落也显示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由于经济增速回落、结构调整,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

  首先是经济增长基础尚需巩固。一方面是需求不足。5月份,中国制造业新订单指数为49.8%,比上月回落4.7个百分点。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0.4%,比上月回落1.8个百分点,两个指数都是今年以来的低点。另一个方面是小企业发展困难增加。小企业PMI受政策利好带动,年初曾出现短暂回升,最近3个月持续回落,4、5两个月重回50%以内,分别为49.1%和45.2%,反映小企业在经济增速回落过程中,受到的影响更为显著。

  其次是企业效益下滑。这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矛盾,也是必须要迈过的一道坎。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经济适度减速,企业目前这种以规模扩张获取效益的盈利模式不可避免会受到挑战,必然会使企业利润空间受到挤压。

  出于对供需失衡和企业效益下滑的考虑,专家认为当前政策取向应突出“稳增长、保效益”。要在“稳增长”基础上,把着力点放在“保效益”方面,努力提高经济发展活力。

  当前既有需求不足的问题,也有供给过快增长的矛盾。5月份,制造业新订单指数为49.8%,下到50%以内;而生产指数虽有回落,但仍达到52.9%,二者差距扩大到3.1个百分点,导致市场供需关系失衡,库存上升。产成品库存指数,比上月上升2.7个百分点,达到52.2%,为去年12月份以来的最高点。

  针对这一特点,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认为应在做好需求端调控的同时,做好供给端管理,通过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提高产业集中度,来有效抑制产能过度释放,保持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保持价格走势稳定,维护好企业正常盈利环境。

  同时要解决企业效益下滑问题,不应走规模扩张的老路,而应通过降成本来寻求利润空间。企业要加快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转变,由过去不计资源要素消耗、不计成本,不计环境污染、粗放式低水平批量化生产模式,向精细化生产模式转变。

  从更为长远的角度来看,要着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着力推进体制变革,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为未来更高阶段的经济发展,寻求新的发展动力和增长点,推动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平台。(杜海涛 王珂)

【编辑:王槊】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