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增税“双刃剑”难解欧债危机之困

2012年08月01日 11:27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参与互动(0)

  进入7月后,欧盟一些成员国陆续推出了不同税种的增税计划。法国集中向富裕人群和大型企业“开刀”,西班牙、意大利等国主要是以消费税增税为主。尽管各有千秋,但整体规模都不小。各种迹象显示,拯救欧债危机的政策正从“单一财政紧缩”向“紧缩增税”双管齐下的方向转变。增税真的是缓解欧债危机的灵丹妙药吗?以法国为例来看,增税这把双刃剑令政府收入增加的同时,并没有刺激经济同步增长,反而对实体经济发展带来诸多负面效应。

  法国新一届政府为实现把今年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去年的5.2%降至4.5%,2013年降至3%,到2017年实现公共财政收支平衡的目标。本月政府向议会提交2012年财政预算修正案时,推出了72亿欧元的增税计划,其中包括对净财富超过130万欧元的家庭征收每年一次的财产税,将年收入超过100万欧元人群的个税最高边际税率由45%提升到75%,以及取消上届政府推出的加班费免税政策等。此外,计划对石油储备行业开征特别行业税,对向股东派息的企业开征3%的股息税,以抑制企业的现金分红,鼓励增加固定资产投资。

  实际上,增加税收并没有与经济增长挂钩。法国国家统计及经济研究局数据显示,法国去年税收收入达到5347亿欧元,比上年增加385亿欧元,增幅达7.8%,税收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42.5%上升至43.8%。税收大幅增加使法国去年公共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较上年降低1.9个百分点,达到5.2%。该机构预计,2012年法国税收占GDP的比重有可能超过此前44.2%的历史最高值。

  但该机构数据同时显示,今年一、二季度,法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均为0,三、四季度将分别环比增长0.1%和0.2%,预计全年GDP增速仅为0.3%,贸易赤字将高达破纪录的700亿欧元。此外,受大幅增税的影响,法国全年消费者购买力将出现明显下降。由于财政支出削减不力,税收增加并未使法国经济状况好转,国家债务持续膨胀,已占到GDP的90%。

  法国总统奥朗德竞选时曾承诺,将用增加税收和增加支出的方式刺激经济增长,化解债务危机。其执政后在增加富人税收的同时,确实小幅增加了公共开支。从7月1日起,将法国法定最低工资标准上调2%,最低时薪由9.22欧元增加至9.40欧元,每周35小时的法定最低月薪由1398.37欧元增加至1419.87欧元。在一瓶依云矿泉水7欧元、一份海鲈鱼片26欧元、一份小牛肝25欧元的巴黎,每月增加21.50欧元的收入与高高在上的物价相比,实在是“小巫见大巫”,对拉动国内消费市场、刺激经济发展,实属杯水车薪。

  尽管如此,此次调整最低工资标准还是较法律条款有所突破。法国劳动法规定,为保障最低收入者的购买力,国内通胀超过2%时,依法定比例调整最低薪资标准。此前法国政府预计,今年国内消费者物价指数将达到1.4%,此次上调最低工资标准超过通胀率0.6个百分点。法国财政部数据显示,2011年法国有180万人领取最低薪资,占全部就业人口的10.6%,此次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后,政府每年增加公共开支约4.65亿欧元。

  此前,为减少贫富差距,新一届政府就削减高收入者薪资采取了果断措施,将总统、总理及政府内阁要员的薪资下调30%,随后又宣布了国有企业工资封顶计划,把政府控股企业领导层薪资限制在同企业工人最低薪资标准20倍的水平。

  大刀阔斧地削减企业管理层薪资,大幅增加富人税收和企业税收,将对法国实体经济带来进一步冲击,同时抑制国际和国内资本在法国的固定资产投资,一定程度上对法国经济增长带来负面效应。企业缺乏竞争力,是导致法国贸易逆差和经常项目赤字扩大的关键性因素,尤其在美、英、德不出台此类举措的情况下,过度增税、限薪,将使法国在发达经济体中陷于孤立。

  目前世界排位居前的1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中,包括空中客车的母公司——欧洲航空防务与航天集团等在内的8家集团总部设在法国,限薪、增税的举措将使企业经营环境变得大不如前,不排除这些企业转移资产或在时机成熟时部分外迁的可能。

  在欧洲决策者对缓解欧债危机摸索最佳解决方案的当下,不少成员国希望通过大幅增加税收摆脱经济困境,同时以小幅增加公共支出稳定社会局势。然而,从法国的现实情况来看,掌握好增加税收、扩大支出和紧缩财政之间的平衡,兼顾低收入人群、富裕人群以及实体经济之间的利益分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事实证明,“增税”不是“单刃刀”而是“双刃剑”,实难解欧债危机之困。  □木梓彬

【编辑:黄楠】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