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大学生“回炉”到技校嘲弄了谁

2013年06月20日 13:52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在大学里学习的专业知识,求职应聘有时派不上用场,于是“回炉”到技校“淬火”学习技术,用技能为学历镀金,为就业铺路。6月16日,作为首批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的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的200多名大学生修完培训课程,顺利拿到了相应工种的三级职业资格证书(6月17日《南宁晚报》)。

  自2003年首批扩招大学生毕业起,大学生就业难便不曾淡出人们的视野。大学生毕业后无外乎四条出路,分别是考研、考公务员、找工作和自主创业。如今,无论是考公务员还是找工作,都难乎其难,即便是考上研究生之后依然难以摆脱找工作难的困境。大学生“回炉”到技校“淬火”学习技术,用技能为学历镀金,为就业铺路,可谓是另辟蹊径,不失为务实的选择。面对“毕业即失业”的大学求职军团,以及“回炉”到技校的求职大军,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大学生究竟怎么了?大学生为什么如此选择?高校怎样培养人格健全、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高校专业设置怎样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成为时下广大群众关注的焦点。“在中国,你必须得上大学,因为人们告诉你:必须得这么做。而当你真的去上大学了,你会发现,那里什么都没有。”在第67届联合国大会的讲台上,拍摄了中国青年人生活状态纪录片《为什么贫穷》的BBC高级编辑尼克·弗雷泽这样说道。旁观者清,这句话道出了高等教育的现实。

  眼下,无论是重点大学、普通本科学校还是高职高专院校,其培养目标鲜有自身的特色和定位,千校一面,没有区别于其他大学的人才培养定位和质量标准。更有甚者,许多高校为了提高办学效益,盲目追求热门专业,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导致各高校的专业设置存在严重的趋同现象,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和重点专业不明显,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据《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统计,英语、法学、国贸等9个热门专业的布点数占本科大学总数的比例近几年在直线上升。常见的现象是,在师范大学增加多种非师范专业,在理工大学增加多种文科专业,且都过于集中在热门专业,造成专业教学质量的低标准,导致对重复专业所需资源的不必要投入,从而影响了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新办专业毕业生人数大大超过市场需求,造成严重的结构性失业,弱化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至于高校就业指导,更是乏善可陈。某高校对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期望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平均就业期望远远高于现实水平。有学者认为,高校毕业生“眼高手低”的问题,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缺失有着直接关系。虽然近年来各高校开设了就业指导服务,但这些服务大多流于形式,支招的多,解惑的少;信息提供的多,观念教育的少;讲择业的多,讲敬业的少,只能解决部分学生“获取工作”的问题,却很难使学生真正“进入工作状态”。

  其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根本目标是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各类高校在设置专业时,要从实际出发,必须事前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分析该专业的市场供需情况和劳动力情况,根据自身的师资、办学经费等条件合理控制数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努力探索和建立新的教育模式和培育机制。同时,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教育,从学生入学时就树立为学生全程服务的思想。高校必须有紧迫感和市场意识,应更新传统的就业工作方式,具有市场开发意识,提高市场应对能力,积极进行市场的开发,为毕业生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市场,提升毕业生对市场、对自身的认知度,提高学生求职能力。

【编辑:黄楠】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