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洋奶粉低头认错 舶来品凭啥“中国最贵”?

2013年07月05日 16:06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国家发改委向涉嫌价格操作的“洋奶粉”企业开刀,洋奶粉价格应声下降。3日,惠氏公开宣布降价细则,单品最高降幅达20%,洋奶粉在中国终于摘下价格全球最高的“桂冠”。

  专家认为,洋品牌在我国随心“耍横”、任意涨价的背后,暴露出我国法律制度的不够完善、惩戒靠约谈的尴尬现状也亟待改变。

  发改委“亮剑” 洋奶粉应声“低头”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日证实,正在对包括多美滋、美赞臣、惠氏、雅培、富仕兰(美素佳儿)等多家奶粉企业进行价格反垄断调查。

  发改委相关人士介绍,一些涉案奶粉企业对不遵守其规定价格销售奶粉的经销商,或直接罚款,或扣除返利、停止供货,涉案公司还告知员工这样的行为违反反垄断法,“要谨慎操作,不要书面沟通”。这些行为抬高了奶粉的价格,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东方艾格数据显示,自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洋品牌奶粉就进入集中涨价期,三年间就有四次集中调价,包括美赞臣、雅培、多美滋、雀巢、惠氏、明治、美素等品牌在内的洋奶粉,每次提价幅度均在10%左右。

  乳业专家宋亮说,信心的缺失让消费者摒弃了国产奶粉,也产生了“盲目迷信进口奶粉”和“价格越贵等于品质越高”两大误区。绝对的话语权和市场份额优势让进口品牌“达成默契”“轮流坐庄”,每年哄抬奶粉价格,让消费者承受更高负担。

  曾有数据统计,我国婴幼儿奶粉市场销售额高达每年500亿元,其中洋奶粉占据六成份额。如果按照每个洋品牌均依靠话语权溢价一成计算,这就意味着,2011年至今三年来,洋品牌轻松从中国消费者身上多赚走了近百亿元。

  监管部门强硬的态度,让一些奶粉企业“应声低头”。3日,来自美国的品牌惠氏发布公告称,公司通过自查发现在经营活动中涉嫌对经销商和零售商进行价格控制,将立刻开展平均降幅11%的降价活动,单品降幅高达20%。截至目前,惠氏是唯一公开承认“涉嫌价格控制”的洋品牌。

  借“洋外衣”就涨价 中国人是“冤大头”吗?

  昂贵的绝不仅仅是奶粉。一款雅诗兰黛的眼霜15毫升官方售价540元,而其在美国亚马逊上的售价仅为300元出头;一条博柏利(Burberry)的领带,在英国售价仅800元,而其在国内的售价为1900元;一款在国内售价六千元以上的路易斯·威登皮包,国外售价仅4000多元,价差接近三成。很多进口食品也是被称为国外的“路边摊”,进入中国后就成为“奢侈品”。

  曾有人将奢侈品、化妆品价格的昂贵归罪于国内的“关税”太高。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税务教研组组长汪蔚青说,税制只是导致价格昂贵的原因之一,但绝非主因。“我国奶粉价格‘全球最高’,而新西兰进口奶粉到我国是免税的。”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奢侈品中,不乏“中国制造”。有消费者就笑言,中国低廉的生产成本更是吸引了不少洋品牌加入“中国制造”的大军,可这些成本仅几百元的“中国制造”在转了一个圈回到中国后,就身价百倍。

  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张晖明认为,国外产品对中国市场人为地造成产品数量垄断、技术垄断,实行饥饿营销,维持高价谋求暴利,和我国法律不够完善有很大关系。在我国价格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多部法律中,都没有对反暴利做出明确规定,对市场定价缺乏约束。

  打破“凡勃伦效应” 向操纵价格说“不”

  三星、LG等6家境外企业因液晶面板价格垄断被罚3.53亿元,是发改委对外企开出的首例罚单。如今发改委向洋奶粉“开刀”,下一个“天价”罚单会向谁开出?

  上海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汪亮说,之所以存在内外价格有天壤之别的现象,与我国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有关。价格法规定经营者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牟取暴利,但却缺乏细则。应修改价格法或者出台反暴利法,对企业的合理利润空间作出明确规定。同时有效监督企业涨价行为,当企业涨价超出一定额度,需要出示相关票据、账单。

  “应当有法可依、违法必究,而不是通过发改委约谈的方式来解决,可以借鉴其他一些国家的有效做法,根据企业成本及合理利润,设置价格区间,对于涉嫌操纵价格的或牟取暴利的,予以严厉惩处。”汪亮说。

  在欧美,部分婴幼儿奶粉被认为是特殊群体的生活必需品,一直是政府补贴的对象。宋亮说,欧美日韩等国会通过一些措施保证奶粉价格平稳,或采取成本加一定的利润空间来限制价格。

  张晖明认为,无论是物价检查部门从反暴利定价行为,还是工商部门从规范市场秩序行为,都应参与进去,对涉嫌价格操纵的企业给予查处和重罚。

  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曾提出著名的“凡勃伦效应”,即商品价格定得越高越能畅销,反映人们挥霍性消费的心理愿望。专家认为,消费者也不应唯“价格”论,而是应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品牌。(记者周琳、魏宗凯)

【编辑:黄楠】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