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经济宏观政策凸显推动结构调整决心

2013年07月29日 14:02 来源:辽宁日报 参与互动(0)

  看点

  上半年中国经济数据近日发布,其中,GDP同比增长7.6%。如何正确把握当前经济形势?

  李克强总理先后主持召开部分省区经济形势座谈会和经济形势专家企业负责人座谈会,对正确认识宏观政策取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分析。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对我国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做出了判断。他指出,上半年经济运行总体平稳,而且稳中有进,总体上仍处在合理区间。

  新一届政府的经济政策逐渐成型,引起了海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

  对于我国经济目前的运行情况,英国 《金融时报》7月16日刊文称,二季度中国经济同比增长7.5%,低于过去10年大部分时间里达到的两位数增幅,但还是好于投资者预期,市场应该从放缓势头已经企稳这一事实中得到些许安慰。

  事实上,大多数媒体并未由于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而表现出太多担忧,同时表示,放缓是新一届政府坚持经济改革的一种体现。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7月15日报道称,虽然中国经济增速减缓已经持续了两年多,但近几个月决策者的一系列讲话越来越清楚地表明,为换取更长远的利益,新领导层真的能容忍经济增长明显减缓。路透社7月19日刊发的文章更是将中国经济增长的放慢比喻成 “可控的挑战”,文章表示,北京没有即刻注入资金,表明它愿意开始进行温和的经济改革。这种做法是新领导层的特色,他们不那么害怕风险,对中国进行必要的经济变革,他们的做法更加高瞻远瞩。

  对于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目标,李克强总理提出要保持在一个合理区间内。所谓的“合理区间”,是指以防通胀为“上限”,以稳增长、保就业为“下限”。不少媒体对于“合理区间论”表现出不同程度上的赞同,香港《成报》7月23日刊文称,“合理区间论”体现了李克强在经济发展上务实进取的特性,政府在宏观调控的过程中,要保持经济运行平稳并处在合理的区间。

  中国政府以短痛换长利

  当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的区间之内,宏观经济的主线就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李克强总理为调整经济结构指出了一条明路:释放改革红利,不断增强市场活力和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与后劲。

  新加坡 《联合早报》7月16日对中国政府的改革积极性发表了评论,文章称,中国经济面临结构转型压力,新一届中国政府对症下药,给出了正确的政策药方。这体现在政府对重推短期刺激政策的保守态度,以及对结构性改革的积极推动。

  台湾 《旺报》7月19日指出,从上半年的经济数据看,投资向消费、制造业向服务业、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三大转型都在稳步前行。此外,文章特意提到了政府对于培育新消费重点的政策支持,报道称,刚刚推出“金融十条”改革方案后,政府再次聚焦节能环保与资讯消费产业,这表明无论是决策者还是企业家大多观点一致:不走老路,通过创新再创活力。

  日本《东京新闻》则关注到城镇化这一增长亮点,其7月16日刊登的文章表示,除谋求发展高科技产业、服务业等实现产业升级外,李克强还提出通过进一步推进城镇化转变经济结构、实现内需主导的政策。报道指出,已获批的上海自贸区计划表明,一个新型城镇化方案在酝酿之中,有望在未来推动中国消费结构的升级。

  媒体普遍认为,新一届政府的数次发声,均透露其将以较往届强势的态度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而在政策选择上会更多放在扩大内需、提振消费及加大节能环保方面的投资等。

  兼顾稳增长调结构

  值得注意的是,在两次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给出了宏观调控的新思路。各种措施要统筹使用,当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时,主推调结构、促改革;当经济运行逼近上下限时,要以稳增长、控风险为主,同时兼顾调结构、促改革。这种长短结合的新增长发展方式引起了媒体的热议。

  《新京报》7月24日分析称,“稳增长、控风险,调结构、促改革”在不同条件下的变位,意味着将来即便需要刺激,也会相当温和、灵活、有针对性。而非当经济快下滑到下限区间的时候,继续走政府投资和天量信贷主导的经济增长老路子。

  香港《成报》表示,李克强找到了一套能够应对中国经济复杂局面的有效方法,李克强不下理想化的“猛药”,不搞“休克疗法”,使用更多的是“缓释剂”,那就是兼顾当前和长远,找准政府定位,认清市场规律,不再做刺激反应式的决策。 □新华社记者/万 方

【编辑:黄政平】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