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差别处罚有助打击价格垄断 问题乳粉影响更大

2013年08月09日 08: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差别处罚有助打击价格垄断问题乳粉影响更大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孟雁北博士8月8日做客中新网视频访谈间。 中新网 张龙云 摄

  中新网8月9日电(财经频道 曾会生) 国家发改委对价格垄断乳企开出史上最大罚单引起广泛关注。昨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孟雁北做客中新网财经频道视频访谈时表示,发改委开出的罚单在法定额度之内,对企业差别化处罚有助于打击垄断行为,未来处罚力度不一定要加大。肉毒杆菌事件对市场的影响比反垄断处罚更大,消费者和下游企业可依法维权。

  史上最大罚单在法定额度内 处罚差别化有助于反垄断

  日前,发改委对合生元、美赞臣、多美滋和恒天然等6家存在价格垄断的乳企开出史上最大罚单6.7亿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孟雁北对中新网财经频道表示,罚款的额度不是合理的大前提是罚款有没有法律依据。依据国家《反垄断法》的规定,如果经营者达成并且实施了垄断协议,不仅被反垄断的没收违法所得,并且可以并处上一年度销售额1%到10%的罚款,此次行政罚款的额度在法律规定的额度之内。

  她认为,在反垄断案件中,企业的行政罚款额度在1%到10%之间怎么确定,还要和经营者从事行为的目的、对市场竞争和整个社会整体利益造成的损害,以及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是不是主动配合等各种行为联系在一起。

  发改委对不同企业做出了不同的处罚决定:合生元被罚上一年销售额的6%,美赞臣罚4%,其他几家被罚3%,而有3家企业因提供重要证据被免除处罚。孟雁北分析,在《反垄断法》规定中,宽诉制度是非常重要的制度,在查处垄断协议过程中会被运用,如果有经营者主动向反垄断执法机构报告,提供有效证据的,可免除对该经营者的处罚。从某个角度上来讲,宽诉制度也是打击垄断行为非常重要的一个制度安排。

  处罚力度未必要加大 “毒奶粉”对洋奶粉市场影响更大

  此次处罚中,额度最高的是合生元,罚上一年销售额的6%,但并没有达到《反垄断法》规定的10%上限。未来类似处罚中,罚款力度会不会进一步加大?

  孟雁北分析,《反垄断法》的法律责任设计要求一定的威慑性,但未来执法的处罚力度是不是要加大,还很难得出肯定的结论。由于反垄断的案件,每个案子都不一样,即便是它们的行为很像,同样的行为发生在不同产业,对产业竞争的影响也不一样。因此怎么处罚要根据企业行为情节造成的后果判断,尤其对市场竞争的影响。

  反垄断史上最大罚单会不会影响被罚企业的经营甚至是市场份额?孟雁北对中新网财经频道表示,这个处罚对洋奶企和中国奶制品市场份额的影响可见一斑。发改委对违反《反垄断法》的奶企做出明确处罚,提醒所有企业在市场竞争当中一定要遵守法律法规的规范。价格是市场竞争一个因素,质量品牌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市场份额。

  不过,她认为,奶粉行业曝出的肉毒杆菌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国内消费者对于洋奶粉品牌的忠诚度,对奶粉行业市场份额的影响可能大于发改委对洋奶粉价格垄断的处罚。

  下游企业可依合同维权 避免质量问题是对消费者最大保护

  恒天然肉毒杆菌事件曝出后,中国的娃哈哈、上海糖业烟酒公司等下游企业也因此召回产品销毁遭受损失,。专家认为,下游企业一定程度上也是受害者。

  孟雁北表示,从这个角度看,上游企业提供原材料产品质量存在问题时,下游企业可依据合同追究违约责任,看他们违约责任,包括损失赔偿额怎么结算。下游企业对消费者承担责任后,再向上游企业追偿。

  在奶粉质量问题上,消费者是最大和最直接的受害者。“对于奶粉消费者,在某个角度上讲,价格不是最重要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孟雁北表示,无论价格是低是高,提供的产品一定要是安全的;在这个前提下才有价格竞争和服务竞争。

  受到损害的奶粉消费者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她认为,不应该只看受损害的时候怎么保护消费者的权利。从政府公权力角度上看,怎样避免和预防奶粉质量问题的发生,从某个角度上是对消费者权益最大的保护。

  “如果奶粉质量确实存在问题,对消费者的事后救济取决两方面,一是到底受到损害是什么,程度是多少,食用了奶粉之后,每个消费者身上的损害可能不太一样。”孟雁北说,另一方面是当群体事件发生的时候,消费者协会等组织可以发挥更重要的消费者维权作用。

  她还强调,无论如何,受到损害的消费者可依据合同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侵权责任法救济自己的合法权益。(中新网财经频道)

【编辑:黄楠】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