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商家七夕打造“浪漫经济” 专家称勿排斥商业宣传

2013年08月13日 19:2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重庆8月13日电 (周韦妙)13日,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七夕节。古时,七夕节要拜织女、吃巧果、晒书晒衣、穿针乞巧。但现在七夕节却成为各大商家“攻城略地”的武器,无论百货商场还是网络电商都致力打造“浪漫经济”吸引顾客。

  记者在重庆解放碑商圈看到,各百货大楼都换上了与七夕相关的广告。在重庆百货大楼低至4折的女士夏装店面,前来挑选的顾客络绎不绝。而在珠宝售卖层的收银台,付款的顾客也排起了长队。

  “都是来订玫瑰和百合的,幸好昨天就有准备,要不早订空了。”重庆观音桥某花店刘老板告诉中新网记者,由于年初的2月14日情人节为农历初五,不少人回家过年了,今年七夕得到情侣们的格外重视。

  除了实体商铺推热“浪漫经济”,网络电商们更是早早地打响了“浪漫商战”。在各大网上商场,“七夕礼物”已升至首页推荐位置,不少商品的本周销量也都在万件以上。微博营销甚是火热,不少商家推出七夕转发赢大奖活动,有关“七夕”微话题更是跃居本周热门前十。

  七夕节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到历代名诗佳作,再到“乞巧祈福”的民俗民风,“七夕”作为特定符号,已汇入了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但现在的七夕节,商家忙着促销产品,情侣们则忙着买花、吃饭、看电影。

  “我小的时候,过七夕给我的印象是,一家人在葡萄树下纳凉,小孩子听着牛郎织女的故事入睡。”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陈莉感叹说,“现在倒是商家让我们想起了这个节日,他们把西方情人节的模式嫁接到七夕上了”。

  陈教授称,商业导向不会宣传节日本身,也不可能完全复原节日的内在精神。但对于商家的介入,民众应该采取平和心态,不必一味指责。“大家也没有必要排斥,商业也变相性地让传统节日复活,我们不妨把它作为契机,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有意识地做我们能想到的。”陈莉说。

  “节日的意义在于情感,它让我们对日子有了期待。七夕节是属于中国人的情人节,它本身表达情感的方式是含蓄的,是有利于建立和谐男女关系的。”陈教授说道,“在现代,对于物质与文化的发展,只要用心去平衡就好,我们也没有必要刻意复制过去。”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