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破除养老“双轨制”,一场拖不起的改革

2013年10月15日 10:45 来源:广州日报 参与互动(0)

CFP供图

  经济学家林毅夫在日前召开的中国民营经济发展论坛上表示,未来改革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消除双轨制。此番言论在社会上引起热议。尽管林毅夫所说的“双轨制”是国企相对于民企在利率、能源以及经营领域的特权,但民间则更多关注户籍、税收、养老等领域,尤以养老金“双轨制”为最。尽快破除养老金“双轨制”,已成为一场拖不起的改革。

  ●在当下中国,“双轨制”是一个现实而又敏感的话题。“延迟退休”、“迟15年才领退休金”、“以房养老”等话题,搅动一池春水,如何破除养老金“双轨制”再次成为关注焦点。

  ●75.4%的职工养老金不高于2000元,92.3%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都高于4000元。

  ●当年国企改制,一纸令下,千千万万普通工人就下岗回家,今天,破除养老金“双轨制”,老百姓也希望看到这种铁腕手段。

  1

  “双轨制”不公

  源于切蛋糕者先拿

  破除养老金“双轨制”是否意味着一刀切,一碗水端平,像新加坡那样,一视同仁?显然不可能。绝对平均主义既不是世界潮流,更加脱离我国现实。按照世界银行数年前的统计数字表明,世界上略超过50%的国家和地区尚存在独立的公职人员养老保险计划。换句话说,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公务员在退休年龄、缴费年限、替代率、退休金发放指数、筹资方法等方面,仍与普通国民有差异。

  而我国,在1993年正式引入养老制度之前,数十年间一直是“单轨制”,即只有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职工退休之后才能拿到退休金,而更多城市居民与此无缘,数亿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更是做梦都不敢想。短短20年时间,十数亿国民这一“轨”,从零起步,急驰追赶另一“轨”,想在短短20年里消弭两者差距,顺利“并轨”,可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养老金“双轨制”并不可怕,前提是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而我国的“双轨”合不合理,仅以企业职工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比较,即见分晓。按中国社会科学院于今年2月22日发布调查报告,75.4%的职工养老金不高于2000元,92.3%的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养老金都高于4000元。要知道,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不交一分钱养老保险,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缴费占工资收入的28%,居全球最高水平之列。

  一块蛋糕,谁来切才能保证最大的公平?很简单,切蛋糕的人应该最后一个拿。这个以程序正义的实例体现在公共管理上,应该是,有资源分配权的人不应该有优先选择权。而养老金制度的不公,恰恰就是切蛋糕者先拿的结果。这一结果不但造成既定事实,更影响下一步改革,这才是麻烦所在。

  2

  改革需要时间表

  拖得越久阻力越大 公众等不起

  在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人力社保部副部长王晓初表示,包括人力社保部在内的多个部门都已着手制定相关落实政策,比如养老金双轨制改革、社保制度转接等,但尚无具体时间表。时下的养老金“双轨制”改革,处于利益分配者左右手互搏状态,公众想看到一张时间表,需要无比的耐心。“婶可忍,叔不能忍”,公众等得起,社会等不起。

  和其他许多领域改革一样,越拖延越困难。一是随着时间推移,从不合理制度中获益者所获的利益愈多,动他们“奶酪”的阻力就愈大,尤其当他们本身就是此项公共政策的制订者、执行者。“革自己的命”比“革他人的命”要难上一百倍。二是“马太效应”被不断强化、固化,退休待遇“剪刀差”越来越大,连共识都不存在,改革就更无从谈起。对于中国来说,还有一个如泰山压顶的现实问题,人口老龄化!

  据联合国人口基金会以及中国老龄委等预测,到2025年前后,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超过20%,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将达到14%左右。中国将仅用25年左右的时间完成西方发达国家上百年才完成的老龄化过程。汹涌的“银发浪潮”给我们的养老制度完善留下多少时间?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如不抓住时机,从正面突围,夯实基本养老制度,任“退休15年之后再领退休金”之类的“邪说”惑众,就会错失良机。

  北京大学周其仁教授在分析改革不能停顿的理由时提到,新生代生活在开放的现代中国,他们对世界主要国家的情况比父辈有更多现实了解。他们觉得这个世界就应该是这样的,你做不到这样,他们就不满意,因为参照系不同。窃以为,这一理由作为养老金“双轨制”改革紧迫性的注脚也十分妥帖。养老是一个立足长远的事业,当从年轻人走上工作岗位做起。蹉跎一年,就可能影响数百万、千万人的退休后的生活品质,政事之重,莫过于此。

  3

  减少“并轨”阻力

  可减法加法一起做

  改革需要共识,它是深化改革、平稳过渡的前提与保障。应该说,社会上破除养老金“双轨制”的共识还没有完全流失。哪怕是得益者,也不得不私下承认,养老金“双轨制”存在极大不公,违反社会保障应秉持公平正义的基本原则。改革共识还在,为何一旦破冰,却又举步维艰,或以“历史遗留问题”搪塞,或以无限期的“试点”拖延,一如国务院参事袁伦渠所言,“扭扭捏捏、犹抱琵琶半遮面,光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人社部于2008年3月在山西、上海等5省市进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旨在取得经验之后在全国推广,并再进一步改革公务员养老保险制度,但对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第一步就因遭到反对而“卡壳”,其尴尬局面一直延续至今。

  养老金“双轨制”改革之难,根子在于利益再分配之难。省长朱小丹曾经指出:“当前改革最大的阻力是既得利益格局,而政府自身改革的最大阻力也来自于政府自身。革命革到自己头上对政府是个考验,我们是真改革还是假改革,是口头上说改革还是实际上去促改革,这是一次很大的考验”。破除养老金“双轨制”,就是要改写既得利益格局,“革命革到自己头上”。因此,这场改革需要决策的权威,通过顶层设计,自上至下的推动,让基层想得通也要执行,想不通也要执行,执行过程出现什么问题逐一解决,而不能不改革,让此项议题长期处于争议状态而毫无实质进展。当年国企改制,一纸令下,千千万万普通工人就下岗回家,今天,破除养老金“双轨制”,老百姓也希望看到这种铁腕手段。

  为了尽量减少“并轨”阻力,将改革平稳推进,不妨加法、减法一起做,从而增加改革受益面,减少受损面,最终实现“并轨”目标。普通职工这边做“加法”,通过多种渠道加大养老金投入,逐步提高他们的养老金收入,让他们过上相对体面的退休生活。譬如:由政府每年拿出财政收入的一部分比例注入“池子”、从国有企业的利润中划出一部分给养老保险金、建立养老保险基金的定期增长机制,保证养老金不因物价上涨而贬值等。而对公务员、事业单位这边做“减法”,哪怕像深圳的那样,采取折中的“新人新办法”——凡是在2010年7月13日之后新进入深圳市事业单位的职员,将实行新的养老保险缴费制度,具体的比例是,每月个人按工资的8%、政府按13%的比例缴交,这也比不改革好得多。

  链接:香港公务员养老制度

  2003年以前,香港特别行政区一直仿照英国公务员退休金制度,实行长俸制。公务员退休后,应该领到与本人工龄和级别相适应的退休金。长俸退休金制度给政府财政造成相当大负担。据香港特区政府数据显示,公务员薪酬津贴等开支2003年为661亿港元(约合77.8亿美元),占政府经常性开支的66.89%。

  为减轻负担,香港特区政府2003年开始推行公务员公积金计划。公积金计划包括强制性供款和自愿性供款,供款率按员工无间断服务年期累进计算,比率为所任职级基本薪金的5%至25%。公务员退休时,政府按照公务员的工作年限、职务等一次性发放退休金。如果一名公务员25岁入职、60岁退休,则退休时可获相当于最后月薪80倍的退休金。与长俸制相比,仍是一笔巨大收入。李佳莉 练洪洋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