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频频造访深圳

2013年10月15日 12:50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参与互动(0)

  14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瑞典皇家科学院常任秘书斯塔凡·诺尔马克宣布,美国经济学家拉尔斯·彼得·汉森、欧仁·法马和罗伯特·席勒获得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新华社发

  深圳特区报讯 (记者 范京蓉)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不仅使经济学成为一门“显学”,北上广深等国内一线城市对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也颇具吸引力。据不完全统计,除1999年获奖者蒙代尔之外,在过去10年间获得该项殊荣的经济学家中已有7人造访深圳,远远超过其他学科诺奖学者的访深频次。

  近年,前来深圳参加高端经济论坛、国际会议,或前往高校进行学术交流的诺奖经济学家包括199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2003年的罗伯特·恩格尔、2004年的爱德华·普雷斯科特和芬恩·基德兰德、2007年的埃里克·马斯金、2009年的奥利弗·E·威廉姆森、2010年的皮萨里德斯、2012年的埃尔文·罗斯等。他们在不同场合发表了对中国经济问题的关注,并对深圳经济建设建言献策。

  蒙代尔:4年前鼓励发展互联网金融

  1999年经济学诺奖获得者、“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于2009年应邀到深圳大学演讲,并获聘为该校名誉教授。蒙代尔演讲主题是《国际汇率制度和经济危机》,他认为金融危机的三大表现依次是次贷危机、雷曼兄弟破产和随之而来的经济收缩,而主要成因则是世界各大央行所执行的货币政策失效。

  蒙代尔认为,中国经济增长预期良好,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日趋重要,人民币汇率稳定有利国内国际经济发展。当时,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还建议深圳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抱负。他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金融服务业可以很好地在不同城市间转移,一个大国完全可以发展出4、5个区域金融中心,甚至更多。

  罗斯:2012年折桂次年访问深圳

  2012年,时任哈佛大学教授的埃尔文·罗斯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授罗伊德·沙普利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理由是他们对于“稳定分配及市场设计实践理论”的贡献。今年3月,罗斯前来深圳参加某高端经济论坛并发表演讲,用通俗浅白的语言详细地介绍基于博弈论的市场资源匹配理论。

  罗斯指出,“自由市场”是指有规则和制度的市场才能够自由运转。对于市场匹配来说,价格发现的功能还不够。但集中交易的市场和中央计划迥异。一个中央计划者试图决定经济成果,而集中交易的市场意在给市场参与者提供一个汇集的场地,让这些市场参与者带着所有的私人信息和欲望前来,以此努力带来好的市场结果。市场最擅长之一就是把众多信息汇集到一处并加以利用。

  皮萨里德斯:关注住房保障和教育

  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德斯同样是于次年造访深圳。在参加“2011全球经济与中国方向”论坛时,皮萨里德斯表示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发的前沿,应该着重解决住房和教育两大问题,因为这两个问题关系到一个区域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和乃至这个区域长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皮萨里德斯认为,目前中国主要城市的高房价确实已经阻碍了其他区域劳动力、人才往这些区域的流动。作为政府而言,应该建设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提供补贴住房比如廉租房、低价房等等租给普通老百姓,帮助工业化进一步发展。

  皮萨里德斯还说,在劳动力经济学的研究中,一个非常让人吃惊的研究成果就是在向服务性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最需要的是更多更好的小学,以及技校等技术学徒的专业培训学校。“而这些对于深圳这样的中国城市而言,更是非常具体而迫切的需求。”

  马斯金:关心中国经济学理论发展

  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埃里克·马斯金于次年访问深圳大学,并成为深大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荣誉教授。马斯金不仅在哈佛大学经济系执教期间带了5位中国高徒,即经济学家钱颖一、白重恩、李稻葵、王一江及许成钢,还与中国的数所高校合作。马斯金说,正是由于他非常“幸运”地带了中国学生,才对中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对中国的经济学理论发展非常关心。

  在对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中,对于全球化所造成的贫富悬殊,马斯金从生产要素组合入手,分析出其原因在于贫穷国家最低技能的员工被置身全球化之外,导致收入状况恶化。他认为全球化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政府、非政府组织及慈善、公益基金等应当协助最低技能的居民获得更多教育机会,从而改善其就业环境,消除贫富差距。

【编辑:程春雨】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