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文化创意人才奇缺 小微企业亟待扶持

2013年11月28日 09:52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模式发源并崛起于深圳,但当我们谈起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企业时,只会提起腾讯、华强、雅图、环球数码等领军企业。近日在深圳举行的2013文化科技创新论坛上,有专家认为,深圳如今的文化产业人才缺口太大,文化企业投入科技研发的自觉与实力尚不能适应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众多小微创意企业亟待政府扶持。

    问题:文化科技产业人才缺口大

    建议:政策扶持应倾向小微企业

    从全球来看,文化产业创新有四个竞争要素,即科技、人才、资本和创新环境,显然,人才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而吸引或培养人才,则需要有文化宜居的环境和适合创新创意创业的环境。不过,深圳南山区文创办主任程宏坤却表示,深圳如今的文化产业和科技产业中,人才缺口太大。

    实际上,深圳并不缺乏吸引文化创意人才的优势。深圳大学副校长李凤亮认为,人力资源、技术、资本需要依靠完善的机制才能流动,深圳的市场机制比较发达,有自由包容的浓厚氛围,能够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更多的容纳空间,对有着创新创意创业梦想的年轻人有很大的吸引力。日前,国家文化创新中心落户深圳大学,将打破学科限制,整合深圳多家科研机构的力量,为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决策提供智库支持。

    然而,生活成本高却成为制约人才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前就有80后深漂发出万言书,直言“深圳,我为你羞愧”。但李凤亮还提到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目前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仍集中在大企业这样的“文化航母”上,对于小微企业等个体的创新扶持,还有进一步加大的空间。

    据了解,目前深圳市文化创意产业专项资金每年安排接近1亿元用于资助公共技术平台和核心技术研发项目,帮助处于发展瓶颈的文化科技企业攻克难关,以及在转化过程中遇到的关键技术性问题。

    不过,这些专项资金却集中在大企业手中。“应该密切关注小微企业,推动个体创意的发展,有利于创新环境的形成”。李凤亮认为,上世纪90年代初,马化腾在深圳开始做QQ时,谁也没想到20多年后会发展为全球的互联网企业。政府应该创造环境,让小微企业和创意个体,在深圳这个新兴城市得到自由成长。

    事实上,政府在支持创新方面,仍然面临两难的情况。英国国家科技艺术基金会NESTA创意经济部主任Hasan Bakhshi教授表示,政府要知道哪个创新是值得支持的,并确保所支持的项目是最可能成功的。

    为了解决这个两难境地,Hasan Bakhshi提供了英国在这方面的做法。他所在机构和英国的艺术委员会、人文委员会联合,成立了数字研发基金来支持艺术产业的发展,包括艺术和文化组织、技术公司和学术研究界的合作。除了鼓励合作性研发外,该基金更鼓励参与的公司进行信息共享,即便是失败的经验,“目的就是为了减少不断重复的失败成本”。

    可见,如果有基金会提供信息共享的平台,政府扶持的小微企业会大大减少失败成本,提高成功率。

    问题:多数文化企业研发投入不足

    建议:文化产业应有危机感紧迫性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模式发源并崛起于深圳,但并非所有企业都具备文化科技融合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深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吴忠表示,无论是从深圳还是全国角度看,目前文化内容为王的目标还没有实现,总体来看,文化企业投入科技研发的自觉与实力尚不能适应现代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文化制造产业在文化产业中的比重仍然偏大。

    “很多企业还没意识到文化科技融合的重要性,辐射面仍然不够。”李凤亮认为,提起深圳文化科技融合的企业,总是离不开华强、雅图、环球数码等领军企业,但更多传统的文化加工型企业,在转型升级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即便是有些企业将文化与科技运用于产品中,目前也只能做到表面上的融合。李凤亮表示,华强集团推出的3D环幕影院、《熊出没》动画片等产品,腾讯把内容生产和互联网平台相结合而推出的微信等产品,代表了文化科技融合的方向,但目前很多企业却只知道将技术“贴”在文化上,还不够深入。

    在引领全球文化融合方面,深圳还有很多的路要走。李凤亮认为,目前深圳的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企业,仍然局限在互联网数字内容的生产和数字设备的应用方面,在文化创意设计方面的应用很少。实际上,文化与科技融合还能应用到农业、工业等更多的跨界领域上。

    事实上,目前国内的市场仍然对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产品有很大的需求,目前的市场足够大,再差的电影也有人看,但这些需求目前却被国外的产品所占据。中国文化产品要想占领市场,甚至走出国门,就必须在技术、创意上有所作为。

    问题:文化创意企业落后时代发展

    建议:适应市场潮流争取生存空间

    “由于技术革新和创意升级的迫切性不够强,深圳很多传统文化创意企业已经死掉了”。李凤亮表示,移动互联网带来了新的消费方式,如果没有创新意识,“一定会被淘汰出历史的舞台”。

    事实上,当国际上的服装设计已经考虑到不少新材料时,深圳的很多企业仍然在传统的面料和款式上费尽心思。当这些服装行业通过电商开展服务时,很多企业却还在传统的设计产业园里耕耘。

    “并不是以传统和现代来决定消亡。”李凤亮表示,传统的文化企业并不是没有发展空间,而是如何去适应市场的潮流,争取生存的空间。“越是城市的就越向往乡村,即便是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依靠无孔不入的科技,也会在城市里得到生长”。

    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所长白国庆也认为,目前全国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很多,但与之极其不相称的是,大遗址成为割裂于城市文化中心的孤岛甚至是弃儿,千城一面的当代建筑正解构着大遗址的传统文化空间。“文化科技融合能够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裂变效应,这也体现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要求: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白国庆认为,依靠大量的历史档案对大遗址进行查阅、辨析、鉴别和数字化,利用遥感技术、三维激光扫描等高科技手段记录大遗址现状,以此为基础建构大遗址的数字产品体系,比如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和出版发行等文化产业领域,最后还能构建复合的工作体系,比如涉及考古、建筑、园林等业务团队以及产业运营等管理团队。

    南方日报记者 昌道励

    本版统筹 甘雪明 曲广宁

【编辑:种卿】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