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国应学习美国新型制造模式应对行业危机

2013年11月28日 10:31 来源:环球网 参与互动(0)

  据美国《福布斯》杂志11月26日报道,受国内制造业低迷的影响,部分中国制造商已开始研究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公司采取何种措施应对中国商业开放带来的危机。他们发现,提高制造业竞争力的驱动力不是劳动成本,而是材料流转成本;质量和效率主要受材料衡量,在材料方面浪费的时间要比浪费的劳动时间更具破坏性。

  1980年,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美国公司发现一夜之间所有商品都贴上“中国制造”的标签。在尝试许多无效的策略之后,少数美国公司学会了适应,他们的制胜策略在于:材料流转与现金流密切相关;重视材料流转自然会要求注重质量;管理和劳动可以相互配合非常相似的目标;快速的材料流转为满足缝隙市场的需求开辟了机会。而这正是聪明的中国制造商所要研究之处。

  然而,只有少数中国制造商理解以上现代制造业的秘密,其他中国制造商虽然知道自己落后,却常常错误地认为美国的优势是以自动化机械取代工人。因此,他们无法让自己放弃考虑劳动成本。事实上他们不明白,自动化机械虽能减少劳力,但它仅在支持简化的材料流转的基础上才能创建这种优势。

  此外,报道称,管理者的态度急需转变。鼓励劳资双方的合作意味着双方同意公开指出改进的机会,采取谦卑的行动,而不再把焦点放在谁应受到难以解决的问题的指责上。管理者们同样应注意大量的文化障碍,在中国,“面子”概念非常重要。

  中美两国制造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业务关系将会达到一个新阶段,其产品均具有相似的成本,加工和质量。两国聪明的战略家应在互相信任、互相交流智力、资本及市场的基础上,寻求一种新型伙伴关系。王丽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