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美指责人民币汇率又唱老戏本 稍不如意怪罪他人

2014年04月09日 04:36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市场走势稍不如意 跳起脚来怪罪他人

  美指责人民币汇率又唱老戏本(热点聚焦)

  美国不时对中国的货币汇率波动说三道四:之前,一直施压人民币汇率升值,最近,又再唱老戏,警告人民币持续贬值。据外媒报道,美国财政部一位高级官员称,美国正密切关注中国政府对汇率政策的立场,若近期的人民币贬值暗示了中国将背离向市场汇率机制转变,将引发“严重关切”。专家指出,本轮人民币贬值主要是市场对国内经济下行担忧加大,以及美国退出QE和加息预期增强等因素造成的。随着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人民币涨跌互现、双向波动将成为常态。

  长期施压人民币升值

  专家指出,升值对自己有利,美国便施压人民币升值,要求人民币市场化,绝口不提自己干预汇率的行为;贬值对自己不利,美国则横加指责中国干预汇率。自2005年7月到2013年末,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35.7%。期间,在2008年全球经济过热的泡沫破灭之后,美元一度因避险需求而维持强势,其他国家货币对美元纷纷大幅贬值时,人民币依然保持着升值的步调。

  “从2005年至今的8年间,全球经济经历了两次上涨、三次下跌共5个波段,但是人民币对美元几乎只有一个波段,持续升值了8年。”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说。

  人民币只升不降,致使中国经济经受诸多负面影响:首先,外贸企业出口竞争力受挫;其次,大量热钱涌入,资产价格大幅上扬,造成今天国内资产价格的泡沫问题。直至今年初,人民币才开启了贬值之旅。一季度,人民币贬值2.64%,是2005年汇改以来最大幅度和最长周期的持续贬值。

  对此,美国开始表示不满。近日有美国财政部高级官员表示,“美国并没有完全被说服”。他说,更大的人民币汇率交易区间是在人民币价值下跌之后做出的决定,时机上和报告所说的,中国当局在外汇市场上实施了“相当大规模干预”是吻合的,而这正是美国方面希望中国政府不要采取的那一类做法。

  经济走软造成汇率下跌

  本轮人民币贬值是不是中国政府有意而为呢?

  “最近人民币贬值主要与大家对中国经济下行的担忧有关。”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对本报记者说。此外,有分析指出,美联储消减QE以及加息预期使美元走强,也造成了人民币的贬值行情。

  国内外经济发展起伏不定,逐渐走向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必然涨跌互现,不可能只升不降。“冷静分析此前国内国际形势,人民币贬值可谓意料之外、常理之中。”中国光大集团战略规划部副总经理秦国楼指出,近日央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显示,2月新增外汇占款从上月的4373亿元骤降至1282亿元,这让指责央行通过“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干预市场”导致人民币贬值的传言不攻自破。

  谭雅玲认为,首先,汇率干预本身是很正常的,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条令,我们是可以实施对外汇市场的干预的。美国政府有很强的外汇市场的干预,甚至可以联合日本和欧洲的政府实施汇率干预。其次,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扩大,并不至于让美方来指责我们,关键是人民币贬值的态势出现了。因为美国人有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就是货币升值会削弱竞争力,货币贬值会增强竞争力。谭雅玲指出,使它的利益最大化,别人的利益最小化,这是美国货币政策的初衷。

  不具备大幅贬值条件

  汇率是一国内部经济增长的外部体现,未来人民币汇率升降还要看中国经济发展的情况。“未来人民币变动取决于经济基本面,有升有贬的双向浮动将成为常态。这种变化将对经济金融产生重要影响。”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分析。

  专家分析,虽然中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仍然领先。良好的经济基本面、较大的利差,决定了人民币汇率不会单向跌入贬值通道。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预计,2014年人民币仍然存在较大持续升值的压力。他认为,中美之间贸易不平衡的存在,以及中国经济持续回暖的势头,都是人民币持续升值的动力所在。

  “随着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跨境资本流动也将回归正常的双向流动,这样一来,对冲外汇占款的压力减轻,存款准备金率有较大的下调空间,从而会带动利率走低,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有利于恢复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活力。”丁志杰说。

  秦国楼分析,央行为维护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不得不被动购汇,形成长达10年的“人民币被动投放”,并积累了超过3.8万亿美元的巨额外汇储备。人民币汇率恢复双向波动的常态后,央行无需进行常态式外汇干预,得以从“汇率稳定”中解套。本报记者 罗 兰

【编辑:吉翔】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