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二代4K超高清电视规范发布 伪4K产品将无处藏身

2014年04月22日 11:02 来源:中国质量报 参与互动(0)

  □ 本报记者 王杨二

  4月16日,中国电子商会消费电子产品调查办公室联合国家广播电视产品质检中心以及中外主流4K电视制造企业三星、索尼、夏普、LG、创维共同在京召开“4K真专家 视听头等舱——第二代4K超高清电视规范发布会”。会上发布了《4K超高清电视检测报告》和《第二代4K超高清电视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依据《超高清显示认证技术规范》对高性能4K电视产品相关性能指标进行了升级,将原来显示性能的8项指标增加到14项显示性能以及硬件基本配置指标和一个对智能匹配的要求。白皮书的发布将为消费者选购更高性能的4K超高清电视产品提供了权威依据。

  经过一年的市场预热及推广,4K超高清电视已成为中国彩电市场的生力军,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然而,记者走访家电卖场时发现,同为50英寸的4K电视,价格却相差悬殊,价格高的有1万多元,低的只有3000多元,多数价格集中在6000~7000元,为什么价格会有如此大的差距?某家电卖场一位负责人透露,在竞争比较充分的彩电行业,一分钱一分货体现的也很充分,虽然4K超高清电视产品前端都采用了4K屏,但不排除有彩电厂商为降成本,而在其他配置上偷工减料,芯片、图像引擎仍是2K的配置。同规格的4K电视产品价格存在两到三倍的差距就不足为奇了。

  在《超高清显示认证技术规范》未出台之前,4K电视市场鱼龙混杂,伪4K电视产品不断涌现,有消费者向记者反映,在卖场看到的4K电视画面效果非常好,就像亲临现场一样,但买回家后却发现,电视画面播放流畅度和卖场中的演示效果相差太大。业内人士解释,真4K不仅需要4K面板,还需要后续的专业处理过程。据了解,芯片处理能力不足无法进行4K解码,也就无法诠释4K电视的超高清效果。另外,细心的消费者会发现一些高价位的4K电视产品配有一个蓝色的接口,这个接口就是USB3.0的接口,可以直接读取4K片源。

  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表示,《超高清显示认证技术规范》的出台为4K电视市场清理了害群之马,使伪4K产品不再有市场,这也是中国电子商会消费电子产品调查办公室联合国际广播电视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发布《第二代4K超高清电视白皮书》的原因。

  国家广播电视产品质检中心副总工程师刘志刚向记者介绍说,白皮书在《超高清显示认证技术规范》基础上,新增了固有分辨率、水平3D清晰度、通断比、刷新率、HDMI接口、USB接口要求,其余常规指标均在规范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突出高性能4K电视产品的高指标要求。

  以新增指标动态刷新率为例,目前平板电视刷新率分为几个档次:一般为60赫兹、100赫兹、120赫兹等,刷新率越高的电视,画面清晰度、流畅度越高。尤其是看球赛等动态画面,刷新率低的电视播放动态画面时容易出现拖尾、留影等现象,而使用刷新率高的电视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画面流畅度方面,新增了HDMI接口指标和USB接口指标,HDMI接口是一种新的数据接口,可以同时高速传输高清的音频和视频信号,有效完善和扩充了4K格式支持,为4K用户带来更多出色的视频体验。

  陆刃波表示,现有的4K行业规范《超高清显示认证技术规范》是彩电企业进入超高清领域的门槛,而我们希望用更高的要求来推动现阶段行业的发展。从第二代4K超高清电视行业自律规范来看,第二代4K超高清电视可称为高性能4K电视产品,在显示性能及硬件配置的成本投入上都比普通4K高。在选购4K超高清电视产品时,消费者依据《超高清显示认证技术规范》所示参数表和企业产品的宣传单页或说明书一比对,就知道自己选的是不是高性能4K电视产品。

  据中国电子商会消费电子产品调查办公室数据显示,目前消费市场上4K电视已有超过46个系列110多款产品,结合过往的测试数据以及最新4K产品测试情况,能达到二代4K规范要求的产品型号约占整体市场的10%,这意味着,这部分4K电视产品可称为高端4K产品。

  陆刃波表示,第二代4K超高清电视行业自律规范的出台将普通4K和高性能4K区别开来,有助于消费者在终端挑选到真正称心如意的产品。消费者在购买4K电视时不仅要认准“第二代4K”的标识,还应该了解是否具备“智能升级”功能。

【编辑:秦辰】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