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南宁、天津对商品房限购松口

2014年04月30日 15:35 来源:钱江晚报 参与互动(0)

  执行了三年多的商品房“限购令”悄悄出现松绑迹象:广西南宁成了首个官方“松口”限购的城市;天津则紧随其后,对户籍在滨海新区且为首次置业的居民购房给予相应优惠。

  “正式文件下没下不太清楚,但事情业内都已经知道了。”天津某房企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网上的消息是前两天天津滨海新区房交会上传出来的,其实此前业内已知道,只是因为“松绑”力度不大,所以没有引起太多反响。

  事实上,南宁、天津虽然先后传出“限购令”松口的消息,但两地的市场反应却相当不同。

  南宁、天津

  先后对“限购”松口

  28日晚间,有网友贴出南宁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官网的截屏,显示官方发文:从2014年4月25日起,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内的北海、防城港、钦州、玉林、崇左市户籍居民家庭可参照南宁市户籍居民家庭政策在南宁市购房。

  这意味着具备广西这5个城市户籍的居民,可摆脱在南宁限购“1套房”的束缚,能在南宁买到2套房。实施长达3年之久的限购政策,也因此有所松动。

  但是,昨天记者登录南宁市房管局官网并未查询到该文件,不过南宁当地的数位房地产业内人士均向记者证实限购“松绑”确有其事。

  “南宁目前的供需比还是比较平衡的,给北海、玉林等周边地区居民与南宁市区户籍的居民同等购房待遇更多的是在释放积极信号,同时让符合购房条件的人口基数扩大了。”一位南宁当地资深业内人士表示,根据最新数据显示,南宁到4月27日其商品房库存为546万平方米,合计约48900套,而此前1季度南宁的商品房成交162万平方米。按照1季度的市场消化能力,目前南宁的库存去化时间约为13.5个月,并不算太高。

  而天津虽然传出将实施差别化限购,只要滨海范围内无房即可在新区购房,但并没正式文件出台。“还没看到正式文件,不过业内流传比较确切的消息是针对首次购房者会有贷款上的优惠政策,比如降低首付比例或贷款利率优惠。”不过在这位天津开发商看来,这个利好对天津市区的商品房销售影响不大,“市区的限购政策并没有松动,而且滨海新区的商品房供应量在天津整体供应量里所占比较不算高。”

  “限购”松绑

  “限贷”不应放

  在南宁和天津对限购松口之前,曾相继传出长沙等国内多个城市正在酝酿松绑限购,但最后都被辟谣。为何南宁、天津就松了这道口子?采访中,几位业内人士都谈到了同一个原因——南宁、天津渤海新区的松绑,本质上并非消化库存,而是带动周边经济圈。

  “2013年是南宁商品房销售量最高的一年,全年销售套数在7万套左右,比往年高了10%~15%。相比之下今年1季度的销售不算太理想,而且全国各城市的房地产市场都多少出现了销售滞缓的问题。南宁这次出台的限购松绑政策还是比较温和,政府主要是希望刺激周边卫星城市的核心购买力,进而带动城市一体化建设速度,但又不想刺激房价大幅度增长。”一位业内人士直言,与杭州相比南宁的限购政策比较宽松,但南宁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战略地位很明显,“南宁限购政策松绑,更注重的是解除行政枷锁,释放该经济圈内的购买力。”

  而天津首先为滨海新区松绑,在当地人看来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带动区域经济。滨海新区是天津市下辖的副省级区,类似于上海自贸区。“但是滨海新区实际的发展速度远比当初预期的要慢,首先给滨海松绑也有吸引资金和人口流入的考虑。”一位早在滨海新区设立不久就拿地做项目的开发商也透露,流传中的滨海新区“限购”松绑方式中有一条,“此政策适用于所有注册在滨海企业的员工,无论是本地的还是外地的。外地员工购房需提供1年完税证明或社保证明。均可在滨海再购置一套房产。”

  “下一步听到限购放松一点也不要奇怪,”中国指数研究院华中分院研究总监李国政表示,中央提出“双向调控”,允许各地出台自己的政策。南宁根据自己的现状,进行部分松绑以激活楼市成交可以理解,但与此同时,“作为配套政策,在放松限购同时,限贷应不放,买三套或以上必须全款。另外,宣布不动产登记和房地产税征收时间表,进行心理干预,降低上涨预期,避免需求和价格在限购松绑后急剧反弹。”

【编辑:汪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