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中外学者上海聚焦“全球化语境下的城市”

2014年06月12日 17:35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上海6月12日电(记者 许婧)经济全球化时代,“城市”作为现代生活的基本理念和日常形式究竟为何物?西方人眼中的上海和上海人是什么样子?而国人眼中的西方与西方人又是什么形象?......,12日,多位世界级著名学者齐聚申城,在全球化语境中对城市和上海作了多样解读。

  “成为 ‘上海人’既是一个美好的梦想却也是一个丑恶的事实。一个人就算没有被当众称作‘上海人’,他的形象和气质却早已表明他的身份”。海德堡大学中国研究教授梅嘉乐通过分析上海本地媒体的报道与写作,总结出上海人的特征:“道德修养高、思想理智、经验丰富,但是也邪恶庸俗、思想迷信、蛮不讲理”。由此,梅嘉乐教授评价上海称,这座城市带给你的不仅是精神与智慧的启蒙,也有痛苦和挑战的折磨。

  然而,梅嘉乐教授眼中的上海,由本土学者看来,或许只能作为游历者眼中的城市。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刘佳林认为,城市是定居者的生活居所,也是旅行者的游历之地;异国旅行既是异的发现,也时常包含着文化改写活动。那么,旅行者眼中的城市自然与居住者眼中的城市不同。

  中西方城市之间相互之间的差异、相互映衬的意趣,不少学者认为可以通过城市中不同的“代表物”来体现的。女性,尤其是美丽的女性形象,便是一座城市的特殊“代言人”,通过不同城市的媒体所描摹的女性形象中,或能窥见一座城市文化观念的转型。

  上海交大人文学院讲席教授陈建华解读了民国初期的“西方美人”形象。他认为,自晚清以来,茶花女、罗兰夫人和索非亚等西方女性被介绍到中国,对于塑造解放的中国妇女形象起了重要作用。民国初建之后,女性形象的流变出现了一种路径,从女革命家唐群英、女文化人高剑华、到女影星殷明珠……女英雄形象被“西方美人”的形象所代替。而在这种流变路径中,印刷媒体起了重要作用,城市中的媒体,往往热衷于将女性塑造为这种形象:即在观念上合乎国家与民族对于现代性的追求,而在外表上合乎市民大众对于女性普遍性的审美,从而打造出一种都市美好愿景。

  当天,以“差异城市与城市差异–重访城市”为主题的国际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25位来自中国、德国、美国、日本的知名学者,通过多种对话方式讨论如何重访“城市”理念、解读“城市生活”,以及在人文知识生产宽阔流变的过程中,重新想象“差异城市”及其开放性理论建构的思辨路径。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