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脚斗士:“碰撞”出民族体育产业突围之路

2014年07月23日 10: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脚斗士:“碰撞”出民族体育产业突围之路

  中新网7月23日电(朱万明 付振强 赵步云)第三届“武夷山-阿里山”海峡两岸脚斗士比赛暨论坛,前不久在福建省武夷山市圆满闭幕。从早期被人所熟知和喜爱的民间儿童游戏到如今升级登上大雅之堂的民族竞技体育项目,这项由吴彦达在2005年投资创办的中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脚斗士,几年来,演绎着激情与力量的搏击。

  自2012年起,“武夷山-阿里山”海峡两岸脚斗士大赛已经走过了第三个年头,一场又一场文化与激情交融碰撞,愈发活跃在大众视野。硝烟之后,散不尽的是脚斗士运动带给民族体育产业的思考:中国的职业体育该如何发展?开放式的竞争格局中,怎样才能拥有自己的话语权?中国体育何时才能走上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道路?这都是在当前中国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亟待关注和探索的现实问题。

  突围之路一:“民间游戏”升级 成为武夷山创意经济

  脚斗士俗称“撞拐”、“斗鸡”,起源于5000年前中国“蚩尤戏”,作为民间游戏广泛地流行于中国大地,全国脚斗士大赛推广委员会执行主席兼秘书长吴彦达敏锐地看到了脚斗士本身广泛的群众基础及其蕴含着的巨大发展前景,成为推动并引领脚斗士走向系统、规范和产业化的第一人。

  据吴彦达介绍,早在几年前,他就率脚斗士项目研发组来到武夷山脚下,经过长期考察和调研,完成了竞赛规则及裁判法的设计、运动护具研发及专利申请、脚斗士对人体形态机能的影响等科研课题,正式创立脚斗士运动体系。吴彦达将这项运动命名为“脚斗士”(JUDOSE),寓意“用脚进行竞技搏斗的勇士”,并发起成立了全国脚斗士大赛推广委员会,进而不断致力于此项民族体育项目的推广和普及。

  据武夷山市政府相关人员介绍,脚斗士项目酝酿之初,武夷山当地政府就对此给予了大量的精神物质支持。武夷山的旅游产业在未来势必需要走向高附加值的发展道路,而在这个过程中,“脚斗士”运动将会成为其创意产业的重要一部分。

  脚斗士与武夷山结缘并非偶然,据武夷山民间的留存史料记载,在武夷山生活长达近50年的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就在五湖镇时常组织当地人开展“撞拐”的运动。

  随着脚斗士雕塑在武夷山脚下落成,宣告这项从闽北走出的体育项目——脚斗士,正式落户武夷山。自此,在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地的武夷山,又多了一张靓丽的新名片,也逐步升级为具有本土特色的创意经济。

  由于脚斗士具有对抗性和观赏性强、安全系数高的优势,突出竞赛规则的公平性、公正性。继2011年福建省大学生运动会将脚斗士运动列为正式比赛之后,2014年3月福建省运会也将脚斗士纳入比赛项目,足以看出发源地对此项目的重视,也进一步推动了脚斗士这项民族体育项目在全国的普及推广。

  突围之路二:“两岸两山”对接 脚斗士项目开枝散叶

  据了解,武夷山作为脚斗士运动的发源地,自2005年起已连续成功举办10余次相关赛事,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在武夷山,除定期举行脚斗士各项国内赛事外,“亚洲脚斗王争霸赛”、“国际脚斗士比赛”也相继举办。尤其是“海峡两岸脚斗士对抗赛”,武夷山和阿里山通过赛事的良好互动,推动了当地文化、体育、旅游等多层面交流。

  形势利好,发展前景广阔,武夷山以区位优势之便积极促进更大范围的推广。2012年9月17日,首届“武夷山-阿里山”海峡两岸脚斗士比赛在武夷山市举办。来自海峡两岸15支代表队的110名运动员参加了此次比赛。2013年8月11日,第二届“武夷山-阿里山”海峡两岸脚斗士比赛及论坛在武夷山市举办。此次赛事首推男子团体对抗赛和女子团体对抗赛,赛事形式新颖,现场气氛热烈。论坛则汇集了大陆与台湾相关体育人士和媒体,并达成了海峡两岸同宗同源,携手发展民族体育,是炎黄子孙的责任和荣耀的共识。

  第三届“武夷山-阿里山”海峡两岸脚斗士比赛及论坛以“同源一脉,开枝散叶”为主题,深入讨论“台湾脚斗士运动协会成立”在两岸体育文化交流的重大意义,并通过“携手共进”的视角深入探讨“脚斗士运动在两岸体育人的共同努力下,如何在世界华人圈的传播”。

  脚斗士运动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开展海峡两岸体育文化的交流活动,对于脚斗士辐射海峡两岸并进一步走向世界奠定了坚实基础。

  突围之路三:注重知识产权保护 发出民族体育强音

  2006年是脚斗士赛事运营起步的初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脚斗士便进入了全国120多所高校,推动了“全国脚斗士大赛”的成功举办,让这项民族体育运动从坊间走向赛场并走入了大众视野。

  目前,脚斗士赛事的领域已经拓展到了中小学校,还出现了有些小学自发组织脚斗比赛的热潮,而自2007年起,脚斗士运营的赛事也已从一项变成了四项:全国脚斗士大赛、中日韩三国脚斗士争霸赛、全国脚斗士俱乐部联赛和两岸四地脚斗士邀请赛,逐渐走向了规范系统的快速发展道路。

  在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大环境下,吴彦达逐渐意识到,保护大型体育竞赛中的知识产权,不仅是对大型体育竞赛巨大商机和利益的保护,是对企业参与大型比赛热情的保护,是保证体育繁荣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体育国际化、市场化的要求。

  吴彦达表示,中国虽是奥运金牌大户,在北京奥运会上已经取得了金牌总数第一位的好成绩,但是在奥运大家庭中还没有一个项目被世人所公认属于中国原创的体育项目,没有一个项目可以代表中国的民族精神的运动模式,成为世界通用的“语言”。

  为了弥补这方面的缺陷,吴彦达做出了诸多尝试和努力,在他的积极运作和各方奔走之下,脚斗士作为我国第一个原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竞技体育项目,已在全球116个国家及地区进行了商标及知识产权的注册,在体育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首开先河,国际化推广使得民族赛事首次在国际上具有了话语权。

  脚斗士的国际化赛事发展,不仅将在中国体育与国际化接轨进程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也给中国企业走向世界舞台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

  突围之路四:加快市场运作 脚斗士项目步入产业化

  在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毋庸置疑,脚斗士具有刺激、公平、便于传播等特点,正快速成长为一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体育品牌。

  经过数年的创新与发展,脚斗士形成了“产、学、研、商、营”五套运营体系及发展思路。利用自身的项目特点和优势,结合先进的商业化运作、创新的运营模式在传统的体育项目中走出了自己独特的市场化道路。

  随着脚斗士赛事的推广和拓展,脚斗士品牌效应将随之扩大。脚斗士赛事与衍生产品品牌回血功能,制造了强大的赢利系统。目前,脚斗士赛事产品体系里包括了自主的赛事规则,以及对裁判、教练和运动员的管理权。同时,脚斗士品牌衍生出来的一系列体育产品,例如专用护具和运动鞋等,在自主品牌管理上优势显著。

  与大部分体育赛事项目运营的盈利模式相同,脚斗士的市场收益主要包括各种赛事赞助形式。随着赛事在国内的品牌建设以及国际品牌的输出,脚斗士护膝、运动鞋、背包等衍生产品也将迅速获得市场的品牌认同。此外,据吴彦达介绍,脚斗士娱乐产业将大力发展脚斗士明星经纪,用明星效应带动经济效益,这也是海外成功体育产业链条里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它周边产业的开发还包括,制作脚斗士系列影视剧、歌曲及视频等多种计划项目。

  其体育营销并非局限在传统的冠名或赞助上,而是通过多渠道、多线程的组合为企业提供多样的选择,多元化的发展规划以达到双赢的效果。吴彦达表示,伴随着赛事国内国际影响力的扩大,“脚斗士”三个字所具备的品牌赢利空间将非常可观。

  突围之路五:触动“民族”契合点 引多方品牌企业关注

  脚斗士的出现,对于中国体育产业和体育营销来说有着潜在的差异化竞争力。随着脚斗士赛事的推广和拓展,脚斗士品牌效应也随之扩大。这项来源于中国传统民间游戏的体育项目,经过组织多次比赛的洗礼,凭借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吸引了众多品牌企业的的眼球。

  “两岸共推传统体育活动,富贵红责无旁贷,为带动两岸在体育、文化、旅游、经济等多领域合作尽自己一份绵薄之力”,作为第三届海峡两岸脚斗士比赛的合作方,福建省富贵红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徐少东如是说。富贵红作为专业的陶瓷产品制造商,其产品经常被作为国礼赠送。

  “今年已是我们参与海峡两岸脚斗士比赛的第三个年头,对于脚斗士弘扬民族体育的初衷,茂旺红茶有着相同的发展经历”,茂旺红茶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茂旺红茶作为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在弘扬中国民族茶文化方面一直坚守和追求。

  同样赞助此次赛事的英国力道户外运动中国区营销总经理余宗德表示,力道本身探险、坚韧执着的品牌概念和脚斗士运动的精神非常吻合,未来会为脚斗士专门研发运动员的服装和运动鞋。

  据吴彦达介绍,下阶段,全国脚斗士大赛推广委员会还计划推出中国脚斗士俱乐部联赛。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体育项目,开始走真正意义的市场化道路,这不仅是中国体育市场化之路的全新探索,更是中国民族体育项目崛起吹响的集结号。它标志着中国职业体育运营模式将迎来一场跨时代的重大变革。中国体育市场化的“探路者”已经启程,大步踏上了民族体育产业的突围之路。中国民族体育这座未被开发的“露天金矿”最终必将被撬开,并绽放出耀眼光芒。

【编辑:秦辰】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