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杨禄军:打工仔转身企业家

2014年08月08日 10:45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曾与定西市共青团贺书记的一次聊天后,我开始关注一个人——通渭县旺锦建材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禄军。“特能折腾,不过他折腾不仅是为了自己,总想着能折腾出可以带动乡亲一起致富的路子。”这是贺书记对他的介绍性评价。
  前几日,记者见到了传说中的杨禄军。他标准的中等身材,衣着得体,有点小帅,不多的言语中没有半句言过其实之词,坚毅的眼神中透露了他的睿智和沉稳。第一次接触杨禄军,给记者最亲切的印象是他身上那股子只有西北汉子特有的憨厚劲儿,对他的采访是在去往平川机场的路上进行的,交谈中,他提及最多的就是“让大家都赚到钱,才有意义。”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对家乡那片黄土地的深厚感情,也更深地了解了贺书记所指的“折腾”,面对这个80后的同龄人不由产生了更多的敬佩……
  打工仔转身企业家
  出生在西北普通农家的杨禄军,不仅看多了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景象,自己干农活和毕业后走南闯北打工的经历也让他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他说:“以前觉得只要进城打工,就可以离开这黄土高坡,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在外面闯荡了几年后发现,在哪里生活都挺不容易的,还是家乡好。”
  提及打工经历,这个谦和平实的大男孩脸上似乎多了几分思索,皱皱眉讲道:“我学的是民用建筑专业,很幸运,第一份工作是在建筑工地上的钢筋工,干的全是体力活,那时候为了能够更全面地掌握技术,只要有时间,小工的活我都干,像平整场地铲地、卸水泥、推人力车、抬钢管等等,一天干下来到吃晚饭的时候,手疼得连筷子都握不住……后来到新疆跟一个私人老板干,老板为了减少开支,我一个人干几个人的工作,有时候晚上加班加通宵,白天还得干半天。”这样艰苦的打工日子杨禄军一干就是6年,他的个人能力和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半年下来,他就可以单独完成一栋楼的钢筋料单,也基本上掌握了其他工种的流程,从资料员到安全员、施工员、预算员、技术负责人等,
  慢慢得到了多家建筑公司领导的赏识,邀请其加入,但每次他都婉言谢绝。用他自己的话讲:“给别人打工不如给自己打工,我就想在外学点本事儿,然后回到老家干点有意义的事儿。”
  机会总是召唤做好准备的人,2009年他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农村青年回乡创业”的号召,结束了在外打工的生涯,一头扎进家乡的大山沟里,多方筹措资金200万元,开挖荒滩,填平荒沟,在短短3个月就办起了通渭县旺锦建材有限公司,生产各种规格的砖块,在家门口给当地100多人创造了就业机会。
  俗话讲隔行如隔山,对于跨行业从打工仔变身为企业老板的杨禄军而言,这次转身的跨度显然有点大。他说:“那年,我27岁,新手上路总会遇到问题的。虽说在建筑行业混了好些年,但建材行业我是刚入门的新手,总是处处碰壁,像生产、销售、产量、质量、人员、安全、三角债等诸多问题一下子摆在面前,一时间搞得我焦头烂额,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是力不从心,有时甚至感到有些绝望。真的,企业就不是那么好搞的,接连两个月,总是失眠,我整个人都瘦了一大圈。”
  若有所思,就有所悟。就在那失眠的一个个夜晚中,杨禄军寻找问题的根源,想办法、理思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从管理上开始抓起,狠下决心,慢慢地创出了属于自己的一套管理路径,企业也有所见效。杨禄军说:“在老家创业,一起合作干活的全部是乡亲,必须要有一套严密合理的规章制度保证人事上畅通,避免碍于情面不好说或不能说造成的管理难题。一定要将别人的事情当做自己的,甚至比自己的更上心地去办。”
  寻求“农业产业化”之路
  “我一定要试探着走出一条适合老家的‘农业产业化’的生产链,做企业的最终目标就是回报社会,让更多的人富起来;人活着就是要做有意义的事情,要不断挑战自己,帮助别人。”
  杨禄军的老家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多年以来一直以“干旱”而出名。对于一个40多万人口的农业县来说,找准出路,发展杨禄军理想中的“农业产业化道路”是需要相当大的勇气和胆识的。但他凭着勤劳苦干,以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输的精神,为了带动更多的村民富起来,一次又一次地“拿自己开刀”。
  2011年,他深入各县区老百姓的田间地头、果园,与农民面对面进行实际交流,探讨苹果无公害种植技术。又跑到相关市场探讨中药材行情和种植经验,在考察阶段几乎没有人赞同他做这些。但为了“给别人看”,2011年7月,他签下了154亩花牛苹果树苗,并投资30多万元种下了果树和中药材,成立了通渭县农盛林果业专业合作社。他说:“只有自己挣钱了,大家都亲眼看到了才能彻底转变观念。”
  那一年下来,当年他的果树成活率是全县最高的,达到了90%以上,中药材也赚了20多万元。果然,在他的成功经验影响和带动下,2013年开春,好多观望的人都主动找上门来,详细请教他的“致富经”,主动要求他联系树苗和中药材种子,开始实验性地搞起果树套种中药材的种植了。
  后来,他又想出了发展大棚蔬菜、种植土豆的路子。“要充分合理利用当地土地资源,最大发挥土地资源优势,把以前每亩土地的收入从种庄稼的700元发挥到种蔬菜的4000元以上,把土地的利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提高到原来的5倍以上。本着这个思路,我又和朋友投资450万元,兴建了占地2400平方米的果蔬保鲜库24座,同时,又跟附近1000多户村民签订蔬菜种植协议,大力发展优质蔬菜种植产业。另外还有1000多亩地种了土豆,后半年就会推上市场。”经过几年的不断发展,如今他的建材、林果产业、蔬菜保鲜库、中药材种植等产业已是效益显著。
  如今,年轻人创业是一个比较时尚的话题,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和一门实战性的学问,别人只会倾慕创业者成功的光环或谈论他失败时的种种落迫,但永远都无法体会一个创业者走过的路上究竟充满着怎么样的血和泪。
  外人看来,杨禄军这几年获得了相关部门的荣誉,也受到了远乡近邻的赞许与尊重,加之经济收益不错,在众多创业者群中,他似乎是一个幸运儿,但背后的艰难与辛酸只有他自己知晓。“除了缺乏资金是最让人头痛的一件事情之外,政策没有扶持不说,监管够让人受的,你在这边干一件事情,那边就有十多个部门来回检查,今天这个走,明天那个部门就来了。有时候真的很难,可开弓没有回头箭,必须坚持下去。所以,我在管理企业时,首先讲的是‘简政放权’、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大的方向定好了,就让他们放手去干。”
  在接完一个税务部门的电话后,杨禄军会意地笑了笑,很认真地告诉记者,当初在外打工时并没感觉到辛苦是一种“福报”,现在每当遇到不顺的时候,他都会想想自己在外“吃苦”的那几年,事情也都一件件被扛过去了。
  “回报”是一种责任
  对于他而言,通过自己的努力带领大家致富才是人生价值的体现,回报社会也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早在外打工期间,他就资助过2名贫困大学生,帮助过无钱回家的农民工。包括当地道路建设捐助、为当地困难户免费提供农资、资助孤寡老人和贫困学生,这些都是他一直以来默默在做的事情。为了改变当地严重干旱缺水的现象,他经过多方打听找来省地矿局的专家,根据当地地质条件寻找地下水源,投资近十万元,打下两口机井。他的种种善举,不仅为其企业发展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而且带动了更多的人也参与了家乡的公益事业。
  辛勤耕耘,终有收获。他凭着坚忍不拔的创业干劲和乐于奉献的精神被评为该县的“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面对成绩和荣誉,他没有感到一丝的骄傲和自豪,而是认为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一如既往,像一个不怕输的领跑者一样,依旧奔跑在为带动家乡农民共同致富的前进道路上,书写着自己的大爱人生,实现着自我。
  到机场后,即将下车时他平和且坚定地说:“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与政策的支持,为社会做好事,为弱势群体、为贫困地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既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扬,也是现代企业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这是别人说的,我觉得很好!”
  “在老家创业,一起合作干活的全部是乡亲,必须要有一套严密合理的规章制度保证人事上畅通,避免碍于情面不好说或不能说造成的管理难题。一定要将别人的事情当做自己的,甚至比自己的更上心地去办。”杨禄军想办法、理思路,慢慢地创出了属于自己的一套管理路径。

【编辑:曾会生】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