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程志强:中蒙双边关系将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2014年08月27日 11:51 来源:中国网 参与互动(0)

  中蒙两国山水相连、文化相通,以蒙古族为代表的民间往来密切。8月21日,习近平主席访问蒙古国,并在蒙古国各大媒体发表《策马奔向中蒙关系更好的明天》署名文章,提出了对中蒙关系的四点愿景,为中蒙两国关系开启了新纪元,将双边关系在原有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上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双边关系“秉天时、得地利、应人和”,相信在未来双方政治互信将不断加深,经贸务实合作将稳步推进,人文领域交流将持续扩大,双方人民将更加亲近,双边关系将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近年来习近平主席两度访问蒙古国,为两国的深度合作开辟了一条快速发展之路,尤其是习近平主席的这次访问是一次开拓之旅、跨越之旅必将促使两国人民的友谊世代长存,是一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之旅、丰硕之旅、世纪之旅。

  中蒙两国建交65年来历经风雨,合作关系日益密切。蒙古国外交战略的转变与中国领导人积极倡导的互信、互利、平等、合作、不对抗、不结盟、不针对的“伙伴”外交策略相契合,中方在对蒙关系上更是提出了发展同邻国友好关系亲、诚、惠、容的理念。尤其在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蒙古国友好合作关系条约》之后,两国关系进入了快速上升期。进入21世纪,随着中蒙两国经贸合作的深入开展,蒙古国经济得以迅速恢复,而中国也成为蒙古最重要的出口国以及进口商品来源国,已经连续15年成为蒙古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双边贸易从2003年的4.4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60亿美元。在此期间,中蒙两国高层保持了良好的互访与对话关系,习近平主席在任副主席期间曾于2008年访问蒙古国,在两国高层互访的过程中,中蒙两国在政治、文化以及国际合作方面得以进一步发展。2003年建立睦邻互信伙伴关系,2011年提升为战略伙伴关系,2013年制定了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中长期发展纲要,并于2014年将中蒙两国合作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中蒙两国选择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共同发展战略,使得之前的分歧与冷淡迅速地被合作与友好代替,而随着未来两国经济合作的深入开展,可以预见两国将向着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方向迈入新纪元。

  中蒙两国在经济、贸易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互补性。蒙古国农牧业多以粗放型为主,而工业产业技术落后,产品深加工能力较低,全国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产品多以矿产资源及原材料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中国经济发展对矿产资源和原材料及大宗商品的需求,同时中国相对发达的制造业以及农产品加工技术也弥补了蒙古国自给能力不足、进口需求较大的缺陷。蒙古国虽然自然资源丰富,但受到技术、资金方面的限制,使其矿产资源的开发长期处于初级开发阶段,未能实现经济有效的利用,而随着中国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以及对外矿藏资源开发战略的实施,中国先进的技术以及充足的资金保障,将协助蒙古国资源的开发及采掘业技术的革新,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如:神华集团在矿山开发和相关技术及联合蒙古国在煤炭专运铁路、口岸基地建设、跨境通道的领先优势等方面,都在积极的为两国矿能合作发挥着主导作用,为两国经贸深度合作贡献力量。在多方贸易方面中国铝业公司也在积极的发挥中国大企业的作用,开展多项有色金属和矿产合作。这些企业的进入代表了中国国有企业在国际上的良好品牌和风范,推进了重点项目的合作发展,受到两国政府的高度评价和企业广范赞誉。蒙古国地处内陆国家,其资源出口严重受到运输条件及成本的限制,矿产品的销售市场在我国西部地区具有一定的优势,在基础设施完善的条件下,蒙古国资源出口至我国西部地区,有利于我国西部地区制造业的发展,有利于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同时为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可提供资源保障。

  中蒙关系在新形势下历久弥新,对彼此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坚信两国通过共同努力将会开启“互市”新时代,为此双方在今后都需要通过政策制定、资源统筹、科学规划解决横亘在二者之间存在的问题,以期积极促进中蒙经贸合作的良性发展。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营造互信投资环境。互利共赢是中蒙双边经贸合作的原则,而互信更是二者合作的基础。为营造互信投资环境,必须由政府牵头着眼大局,打造多方面、立体化的宏观合作平台,并且以国内龙头企业为纽带,全方位、有重点的投资蒙古,不仅要予以资金支持,更要加以技术帮助,授人予渔,奠定双方经贸合作的良好信任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蒙古国经济技术合作协定》的签署也正是秉持了这一原则。当然,我国各企业在投资的同时必须要充分认识蒙古国的投资环境,转变投资与贸易策略,重新认识双方市场需求及特点,并且政府需给予投资企业相对宽松的对外投资条件,鼓励企业长期投资蒙古而不是进行短期行为,以免损害双方互信程度。总而言之,需要双边政府在联合国、上海合作组织、亚欧会议、亚信会议、大图们倡议等国际和地区组织框架内开展直接对话,举办双边论坛及贸易促进会,并且吸引周边国家参与,争取形成互增了解的长期稳定的交流大会。

  加快建设边境自贸区,促进双边互利贸易。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单纯依靠优惠政策推动双边贸易的行政手段日益显得捉襟见肘,而中蒙边境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能够有效的利用市场化手段推动双边贸易,更是“立足周边”外交政策的延续,自贸区建设能够促进边境贸易、现汇贸易、易货贸易、加工贸易、转口贸易等综合贸易市场格局的形成,促使民间贸易向规范化、市场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有利于多种经济合作形式的开展。当然,中蒙自贸区的建设需要双方政府因地制宜制定各自边境贸易需求的长期规划,划出部分城市开辟为“中蒙自由贸易市”,并且给予启动政策优惠,以激发民间积极性,使得自由贸易区政策真正成为振兴双方边境各民族经济的重要措施。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减少物流成本压力。发展中蒙双边自由贸易区的前提是贸易口岸基础设施建设,这就要求双方投入资金,加大力度完善物流体系,提高航空、铁路、公路的运载能力,推动中蒙铁路、公路的互联互通建设,以及通过规划提高口岸过货能力,降低双方贸易的物流成本,提高贸易效率。也可以考虑双方共同建设高铁,缩短北京与乌兰巴托间铁路运输时间,以满足农牧业产品的运输需求。此次习近平主席访问蒙古国在交通物流建设领域签署了大量合作协议,也是出于对加强双边贸易,减少物流成本的考虑,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蒙古国政府关于发展铁路过境运输合作的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蒙古国政府关于发展铁路运输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中国国家铁路局与蒙古国公路和交通部关于修订的备忘录》等。

  值此中蒙建交65周年与习近平主席访蒙之际,双边合作将取得更为丰硕的合作成果,同时坚信未来中蒙双方之间必将在经贸合作、人文交流、政治互信等领域进一步完善中蒙双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维护周边和谐与边境稳定,促进合作共赢,增进文化互通,共建地区繁荣发展,开启双边互市新时代,共同走向相互融合的新纪元。(作者:程志强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联合会主席、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兼职教授、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理事)

【编辑:汪洁】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