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获准引入战投增资145亿 中国华融赴港上市再进一步

2014年08月29日 15:10 来源:北京商报 参与互动(0)

  银监会昨日一纸批文允许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华融”)引入中金公司、高盛集团等7家战略投资者,并向现有股东国寿增发股份,此举不仅为其引入145亿元财务投资,更让我国最大的AMC(资产管理公司)——中国华融距上市又近一步。

  8家战略投资者引资145亿元

  据银监会昨日公告显示,中国华融引入华平集团、中信证券国际、马来西亚国库投资公司、中金公司、中粮集团、复星集团、高盛集团等7家战略投资者,同时并向现有股东国寿增发股份,进一步推动中国华融深化股份制改革。

  据悉,上述8家战略投资者共增资145.43亿元,占增资后股份总额的20.98%。对于各家战略投资者的持股比例目前尚不知晓。不过,国寿董事长杨明生昨日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透露,中国华融设立股份公司初期,国寿就为发起人,这一次中国华融增资扩股,国寿继续参与是基于华融目前良好的经营状况以及对未来预期非常看好,因此在原有投资基础上加大力度,目前国寿是华融公司第三大股东。

  中国华融谋划赴港上市的消息由来已久,而此次成功引入战略投资者则是上市前的关键一步。

  “此次引入战投获得了全球境内外80多家投资者的关注与青睐。”中国华融董事长赖小民对此表示,这是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中首次实现对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有益探索,中国华融从此迈入国有、外资、民营多种所有制资本共同持股,探索混合所有制、实现股权多元化新的时期。

  据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华融是我国规模最大的AMC,拥有银行、信托、证券、租赁等金融牌照,截至去年底总资产为4086.61亿元,净资产为525.34亿元。

  连过两关拟于明年底上市

  中国华融方面昨日对此表态,引进战略投资者后,公司拟于明年底择机公开发行股票上市。对于中国华融的上市,业内人士表示,其实可参照中国信达上市路径,主要就是完成“改制-引战-上市”三部曲,目前中国华融已闯过两关。

  据了解,财政部1999年拨款成立了四大AMC,主要任务是对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资产进行剥离,在完成历史使命后,资产管理公司也面临着转型问题,上市成为四大AMC普遍认可的道路。

  而根据《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上市主体必须是股份制公司,这意味着四大AMC要实现上市,就要先完成股份制改革和引入战略投资者这两个步骤。

  事实上,早在2012年10月,中国华融完成了股份制改革,改革后由财政部持股98.06%,中国人寿持股1.94%,如今中国华融引入战略投资者,不仅是从财务方面要引入新资本,更是对新业务的拓展进行布局。

  “引入战略投资者这一环节相当于一个企业的大换血,实际操作中引入谁十分关键。”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其引入战略投资者的构成来看,中金公司的加入起到了增强市场信心的作用,高盛集团则在资产管理和投行业务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有利于其未来海外业务的拓展。

  AMC市场化转型之路提速

  四大AMC完成历史使命后,可以选择注销,也可以选择通过市场化运作来进行转型,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其业务规模也有所拓展,后者成为大家的一致选择。其中中国信达处置的建行不良资产以及经营业绩相对较好,其改制也一直处在前列,早在2010年率先完成股改,随后便筹划“引战”,但由于当时国际金融形势震荡,尤其受欧债危机影响,欧美较有实力的机构对外投资战线收缩,令中国华融的“引战”在艰难中前行。

  去年底,中国信达也开启了坏账银行的破冰之旅,在香港上市受到资本市场热捧,获得超额认购161倍,首日收盘上涨25.7%。对此,业内人士认为,由于AMC国资背景以及行业的稀缺性增强了其市场的认可度。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形势的下行,不良资产以及银行坏账率有望提高,因此以处理不良资产为主的四大AMC有望迎来发展机会,未来一段时间也是AMC上市的好时点。

  随着中国信达牵头上市,四大AMC市场化转型之路也在加速。

  据悉,2013年2月财政部批复同意长城资产和东方资产启动股改准备工作并研究股改方案,目前正在等待获批。日前,东方资产表示,目前把推进改制作为头等大事,预计今年如果推进顺利最早将于明年底或更晚一些实现上市。不过,一位分析人士坦言,目前有的资产管理公司在具体理念贯彻和业务执行上,离市场化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还指出,AMC同样面临着风险,特别是随着资产储备存量的减少,以及伴随着中国经济下行,煤炭和房地产行业将受到最沉重打击,而其持有的不良资产面临贬值的风险,这种风险性自然不可小觑。

  北京商报记者 刘伟/文 宋媛媛/制图 王飞/制图

【编辑:种卿】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