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结构性改革:全球经济增长的助推器

2014年09月11日 10:12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记者王成洋“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处在不同的周期,这是接下来一年的特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副总裁朱民9月10日在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全球经济最新动态”分论坛上表示,发达经济体仍然在努力走出衰退,而新兴经济体已经走过周期的高点。虽然全球各经济体状况不同,但与会嘉宾普遍认为,实现经济增长不仅需要拉动需求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还需要推动供给的结构性改革。

  朱民认为,结构改革包括劳动力改革、基础设施投资和养老金改革等方面。哈佛大学公共政策教授肯尼思·罗格夫表示,金融危机以来,发达国家的改革是缺位的,美国基本上没有任何结构改革的迹象,欧洲财政改革基本上什么也没做。在当天下午新兴市场将再次崛起分论坛上,朱民称,新兴市场最大的挑战是不要过分使用货币政策或者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可持续的增长还需要供应方的改革。

  发达国家结构改革缺位金融危机以来,为刺激经济走出衰退泥潭,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采取高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日本还进行财政刺激,但在结构性改革方面均进展不大。朱民认为,欧洲经济现在复苏非常脆弱,应在需求和供应方同时发力,通过货币政策去支持总体需求,同时进行结构性改革,特别是供应方的结构改革。美洲开发银行行长莫雷诺称,采取行动要建立一系列政治机制,要求一些主权国家让渡一部分主权,而这非常困难,尤其是在经济低迷和政治动荡情况下。记者注意到,在二季度经济继续停滞后,法国宣布放弃今年财政赤字目标。同时,由于内阁对是否继续实施财政紧缩存在分歧,法国政府8月底进行了年内第二次重组。

  与欧洲经济状况不同,罗格夫认为,美国处在一个非常坚实的复苏阶段,但也面临非常规货币政策退出的风险。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主任李稻葵指出,美国的问题是结构性问题,劳动力参与度非常低,为历史以来最低水平。

  为摆脱通缩和重振日本经济,日本政府推出了宽松货币政策、积极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三支箭”。但今年4月上调消费税以来,“安倍经济学”备受质疑。日本经济大臣甘利明介绍,除了摆脱通缩,日本的政策是希望加强供给,让经济出现一个积极的增长周期。他预计,第二轮消费税增长会出现在明年10月,以增加医疗保险、儿童保障等社会保障来源,因为通过债务筹集资金不可持续。同时,为确保经济活力,日本会在未来几年里降低公司税至6%左右水平。此外,还会通过扩充劳动力和改进劳动力技能水平,解决人口减少问题。

  新兴经济体以改革应对挑战朱民介绍,新兴经济体有90%在过去18个月都在减速。不仅是减速,新兴经济体还要应对发达经济体退出非常规货币政策的不利影响。第一东方投资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诸立力表示,新兴市场环境中不仅有地缘政治风险,还有不同的社会风险,如埃博拉、SARS病毒。为应对各种挑战,专家认为,新兴经济体在保持利率、汇率稳定,控制财政赤字的同时,还要解决结构性问题。

  对于海外有关中国增长前景和结构性改革的不同看法,李稻葵表示,中国经济正处于非常艰难的、富有挑战的环境当中,一方面必须转变经济增长的引擎,另一方面必须进行根本性的结构改革。他指出,出口和房地产两个增长引擎正在逐渐淡出,而新的增长引擎正在逐渐到位。首先是基于消费的基础设施投资,但基础设施的融资必须要有根本性转变,从短期的银行融资转变为长期性的债券发行;其次是私人消费,在今后3至5年中,私人消费占GDP比重可能由现在的30%至35%逐渐上升到50%;最后是中国经济绿色化和产能绿色化,从钢铁、石化到电力,这些行业都需要巨额投资来升级生产能力。对于改革,李稻葵认为有两个改革步骤,中国正在走第一步,即自上而下的改革。例如,清理政府的行为,打击腐败,同时大幅度减少政府对于经济事务的干预,特别是审批制度干预,以及关注中国的法制系统。第二步将会是自下而上式的改革,包括国有企业改革。他介绍,金融市场改革有一个三年期时间表,存款利率会放开,人民币资本项目也基本放开。朱民称,经济要想健康增长必须要有透明度,有良好的治理结构。

  除了中国,莫雷诺表示,拉美也在进行结构性改革,提升生产力。这包括加大人力资源投入,保证劳动力市场有效,还有加大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结构改革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他说。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