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新常态下的稳增长:首席经济学家关注的议题

2014年09月23日 09:03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记者张末冬经济能否企稳回升?新常态下如何稳增长?针对当下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及8月份各项数据的公布,9月21日,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第十次内部论坛于北京召开,数十位经济领域首席经济学家围绕“新常态与稳增长”的主题,展开讨论。

  宏观数据不乐观

  从8月份公布的各项数据来看,宏观经济整体趋势似乎并不乐观,就此情况,人们对年初定下的7.5%GDP增长目标再度关注。论坛一开始,国务院参事夏斌就首先抛出一个问题,“今年GDP增速能否达到7.5%”?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当前经济形势的确无法让人轻松,1至8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5%,8月份单月工业生产增速也跌破7%,是2009年2月以来新低。事实上,今年年初也曾经有过类似的状态,当时预计下半年会趋好,但到上个月,这种疲态并没有得到缓解。“通盘来看,整个经济的运行状况不容乐观。工业和制造业数据不好的原因,一方面和产能过剩有关,另一方面是房地产增速的下滑。三季度GDP要比预期低,我估计在7.3%左右,四季度7.4%左右。全年达到7.5%比较困难。”连平指出。

  瑞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对上述分析表示认同,但他对数据表达了更为消极的观点,在他看来,当前正处在一种“旧的增长模式已不可维持,新的增长模式还在酝酿中,新的结构调整代替旧的增长引擎的阵痛期”。

  与这两位观点相似的还有华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俞平康,他指出,除非第四季度有大的政策发力,否则靠市场调整很难完成7.5%的目标。

  相比而言,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和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则较为乐观。前者认为,全年GDP增速即使无法达到7.5%,基本也可以完成7.3%到7.4%;后者解释,GDP只是一个“软数据”,加之去年四季度基准低,完成并不难,不至于出现失速状态。但他们也强调,即使数据目标能够完成,也不能完全代表经济没有问题。还是应该关注已经及预期出现的危险信号,及时从各个层面进行调整。

  房地产为重要影响因素

  导致经济数据疲软的诸多因素中,房地产成为所有经济学家一致认为对宏观经济影响颇大的行业。沈建光表示,房地产和制造业今年都出现了问题,不能继续依靠。尤其是房地产,今年下滑非常快,其对制造业和消费连带影响也很大。“我们可以看到,和房地产相关的例如家具、家电、装修消费大幅度下滑”。

  面对这种情况,俞平康认为,当房地产下行趋势还未企稳时,上一轮微刺激政策力度开始减弱,伴以信贷政策收紧,影响了市场信心,导致横跨各门类的工业生产和投资减速。他说道:“大家都认可的是,房地产对今后一段时间中国经济的影响非常大,但如果经济的基准面没有一个显著改善,也很难依靠房地产一枝独秀。”俞平康分析,这几个月销售依然不景气,将导致房地产投资的企稳时间拖后。

  刘煜辉补充道,一直以来中国经济有个“地产一调什么也挡不住跌”的现象,这直接导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过剩产能部门被迫收缩。现在来看,靠基建和出口好转也难以对冲。他认为,地产调整不是一个短时间的概念,尤其是未来政策的重中之重在于财税改革。在这种背景下,未来一定要慢慢淡化地产对经济的影响,淡化财政对土地的依赖。

  稳增长有多种调节手段

  既然已经处在经济增速有所下滑、结构调整的新常态之下,如何减少为此带来的冲击、避免硬着陆,就成为当下决策者应该关注的最现实问题。

  鲁政委建议,可以采取降息、废除存贷比、补充资本金、推出高收益债等方式,给予经济微刺激。对此沈建光表示,降准、降息是一个很正常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大家不要一提起来就觉得是强刺激、大规模刺激。

  除此之外,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与夏斌等几位经济学家都不约而同地把关注点转向“就业”上。他们认为,“工作”对老百姓影响最大,不管数据如何,稳定就业无疑才是首要任务。俞平康说道:“转型有阵痛,企业倒闭后一些行业的劳动力转移到其他行业,就会引起短期或长期的失业问题,这对任何社会来说都是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所以必须配合财税改革等提高自身‘免疫力’的政策。”

  而从更宏观层面来看,俞平康与徐高认为,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并没有必然矛盾。沈建光也着重提出:“接下来的改革是个攻坚战,攻坚战之前要保持一个适当良好的宏观条件,所以今年稳增长还是比较重要的。”

【编辑:于恋洋】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