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如何看待中国GDP屡被“世界第一”

2014年10月20日 09:39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参与互动(0)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最新的研究报告中预测,中国2014年的GDP将达17.6万亿美元,超过美国17.4万亿美元,从而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同时IMF还指出,到2019年,中国经济规模将超过美国20%。如此有理有据的预判真的靠谱吗?

    汇率法与购买力平价法

    其实,出现有关中国将成为全球GDP第一大国的消息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早在2009年,当代最著名的经济历史数据考证与分析专家安格斯·麦迪森预测,中国可能在2015年恢复其世界头号经济体的地位,到2030年,中国占世界GDP的比重可能增加到23%,那时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也会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1/3。次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一份公开报告中大胆预测,中国GDP总量将在2016年超越美国, 2016年将成为“中国世纪元年”。今年5月,世界银行在名为《2011国际比较项目发布汇总结果》的报告中指出,中国的经济规模在2011年已经达到美国的86.9%,比2005年的43.1%提高一倍多;从2011年到2014年期间,中国经济规模增长24%,而美国仅增长7.6%。据此,中国经济规模有可能今年超越美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现在看来,超过了所有的权威预测,中国GDP成为世界第一的日子可能提前到来。

    对于各国GDP的统计,包括世界银行和IMF在内的国际经济组织目前采取两种方法,一种是汇率法,一种是购买力平价法。汇率法是将各国不同货币单位计量的经济总量折算成美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国际比较。由于简单直观,折算方便,汇率法被全球所公认。但是,汇率只反映了国际贸易中的货物和服务的货币比例关系,并未考虑各国价格水平差异,同时汇率还容易受到利率和政治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当汇率短时间内发生较大变动时,会导致国家间的比较出现混乱。因此,国际统计学界推出购买力平价法(PPP)。购买力平价是对比国商品价格与基准国同种商品的价格比率,也就是基准国单位通货所能购买的商品数量,在对比国购买时需要该国通货的数额,如在美国买一个汉堡包需用1美元,在中国买需用5元人民币,购买力平价就是5。由于各国的GDP都是建立在以价格计算的商品或服务数量基础之上的,这样就可以将对比国的GDP转换成以某一基准货币(如美元)表示的GDP。前述著名学者与权威机构对中国GDP的计算所采用的都是购买力平价法。

    购买力平价法也有自己的软肋

    从技术上讲,购买力平价法不仅克服了汇率波动的致命缺陷,也能反映出不同国家商品与服务的真实成本。但是,使用购买力平价法的前提是有关国家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相似、劳动生产率和贸易条件相同,而这一点,PPP只能望洋兴叹。同时,购买力平价法也有自己的软肋,如比较时所选商品与服务缺乏代表性、价格资料的收集和处理过于灵活、可能高估发展中国家的货币购买力等。以巨无霸汉堡包为例,2008年3月,用12.5元就可以在中国的麦当劳里买到一个巨无霸汉堡包,约合1.78美元,而同时在美国的麦当劳,要买一个相同的巨无霸汉堡包要4美元左右。就这一食品而言,人民币被低估2.22美元左右,也即56%左右。仅从数字来看,这一比较结果显然十分荒谬。

    实际上,一个大众所熟知的事实是,在衡量不同国家经济规模对比时,使用汇率法和购买力平价法所得出的结果往往是天壤之别。如使用汇率计算,2011年全球GDP为70.3万亿美元,而用购买力平价法计算,世界GDP总量达到90.647万亿美元;用汇率法计算,当年中等收入经济体在全球GDP总量中的占比仅为32%,用购买力平价法计算,该比例上升到48%;用汇率法计算,2011年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为6.46,中国GDP仅为7.3万亿美元,只有美国经济总量的43%,同时占世界的比重仅为10.4%。由此不难发现,如同汇率法一样,购买力平价法也无法真实反映一国的经济规模,其最终统计结果就不能信以为真。

    客观看待中国GDP屡被“世界第一”

    的确,在30多年改革开放进程中,中国以年均10%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加速赶超,正是有了GDP的增长,我们才有了社会产品的极大丰富,才有了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才有了快速发展的高速铁路,才有了星罗棋布的高速公路,才有了壮大军威的民族航母,才有了国际舞台上中国话语权的日渐提升。

    然而,对GDP的顶礼膜拜和盲目追崇,也让中国经济车轮留下了道道沉重的印辙。虽然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但在全球产业链的“微笑曲线”中,中国制造业依然处于最低端的加工制造环节;虽然中国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但过去10年中中国连续成为全球诸国反倾销的最主要靶心;虽然中国GDP已将日本甩在了脑后并日渐壮大,然而中国却为此付出了惨重的环境代价。据《中国环境经济核算研究报告》显示,最近10年,国内生态环境退化成本占当年GDP的比重都在3%以上,同时依据“十二五”规划,未来中国用于环保的投资将达5万亿元。因此,如果将治理环境的所有成本计入GDP之内,中国GDP将会大幅急剧缩水。

    退一万步说,即便是中国GDP超越美国而成为“世界第一”,同样不能改变中国发展中国家的事实。观察与比较2013年世界各国GDP的排名,虽然中国位居第二,但按人均算,中国GDP远远排在了世界诸国的第99位;而以人均收入而论,2013年中国人均收入6629美元,不仅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也被甩在了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国家之后。重要的是,来自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分析报告指出,中国的贫富差距相比30年前已经扩大,代表收入不平等程度的基尼系数上升;同时中国还有两亿多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看着这样的清单,我们又如何能领受GDP“世界第一”这份“殊荣”呢?

【编辑:种卿】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