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评论:当官勿以经济学思维取代法治思维

2014年11月05日 07:58 来源:京华时报 参与互动(0)

  本报特约评论员傅达林

  官员应当用法治思维取代经济学思维,即便是推进经济发展也需要采取法治的思维和方式。只有恪守法治,权力方可远离诱惑;也只有恪守法治,市场公平方可最终实现。

  广州市原副市长曹鉴燎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双开,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为官近30年的曹鉴燎,历任镇党委书记、三个区“一把手”,又官至广州副市长,在新城开发、旧城改造中滥用权力疯狂敛财,涉案金额高达近3亿元。

  如此庞大的数额令人震惊,但更引人注目的是这位副市长所奉行的官场逻辑,媒体形容为一个“亿元市长”的“腐败经济学”。从担任镇领导时,曹鉴燎就开始贪腐,而贯穿其边腐边升全过程的主导思维,乃是“按经济规律办事”。拥有高级经济师资格的他,拒绝提拔只为坐地敛财,除非有“含金量”更高的职位。他广泛结交商人老板,精心构筑自己的“腐败合伙人”,将腐败当作项目工程一样不断“做强做大”。

  梳理曹鉴燎腐败的轨迹,无疑有很多值得汲取的深刻教训。但我更关注其所谓的经济学思维,因为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主导很多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的都是这一思维。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刺激下,不仅学经济学的人大量进入领导干部阶层,其他官员也深受熏染。当经济学思维极端化,官员的眼中就只有GDP,只有各种经济指标,只有利益最大化。用这种思维作为执政的主导思维,在推动地方发展的同时,也使得权力与资本过度紧密,并对官员个体行使权力产生深刻的潜意识影响,为权力进入交易市场奠定了基础。

  经济学奉行投入与产出的效益,始终关注的是如何以最低成本获得最大收益。这原本是市场主体的主导性思维,以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为前提,每个人都会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可这种思维一旦运用到当官上,便会将权力导向一个“勾兑”的利益市场,滋生出各种权钱腐败。从曹鉴燎身上,从这些年落马的贪官身上,都不难发现一个共同特征,那便是他们都有结交商人老板的喜好,这种“朋友圈”恰恰就是在所谓经济学思维的影响下形成的。

  不难看出,对掌握地方发展大权的官员而言,将经济学思维奉为圭臬,抛弃法治思维,缺乏制度的约束,后果是多么可怕。以权力入股,用权力投资,采取经济学思维“运作”权力,像曹鉴燎一样营造起贪腐的产业链,实现腐败效益的最大化。一切都被置于投资回报的经济利益衡量之下,权力产生腐败在所难免。

  当然,经济学思维本身并非洪水猛兽,官员无论在推动发展还是公共决策时,都需要有经济学知识,需要考虑成本与收益,做纳税人最为精明的职业经理人。但这不意味着要将经济学思维作为权力运作和执政的主导思维,因为在国家的职能配置中,官员是为社会、为市场运送公平正义的,所以法治思维才是执政的主导思维。官员应当用法治思维取代经济学思维,即便是推进经济发展也需要采取法治的思维和方式。只有恪守法治,权力方可远离诱惑;也只有恪守法治,市场公平方可最终实现。

 

【编辑:陈鸿燕】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