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厉以宁:经济低碳发展符合新常态 查看下一页

2014年12月29日 10:08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0)
厉以宁:经济低碳发展符合新常态
    厉以宁: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著名经济学家,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系,1955年毕业后留校工作任教至今。 光明网 王树平摄

  编者按

  2012年起,教育部设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普及读物项目,一批名家大师,将深厚的理论积淀化为通俗的阐释语言,撰写了一系列兼具科学性和可读性的社科普及读物。日前,教育部社科司和光明日报教育部在北京大学共同举办“大家写小书 名师大讲堂”系列活动启动仪式暨光明讲坛走进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厉以宁教授作演讲。

  经济低碳化的背景和内涵

  1972年,罗马俱乐部就发表了“增长的极限”这个重要的报告,在报告里,对工业化进行了反思,认为环境污染会对人类未来造成威胁。从这以后,全世界各国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生物学家,还有气象学家等等,都感到环境治理问题非常重要。

  1992年,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上,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为什么提出这个概念?专家们感到,如果照现在的方式走下去,我们将来会遇到能源的枯竭、环境的破坏,甚至人类的生存都有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专家们感到气候的变化是重要的。明确提出了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把控制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上升作为国际共同的义务和责任,政府要管这件事。这样,低碳化就正式写入各国经济发展的纲领之中。这意味着环境治理的理念从此发生了变化。

  1992年以前,人们也注意到环境的污染和环境的治理。但当时主要是治理排的废水不能有毒,排放的废气不能有毒,丢弃的废渣也不能有毒。有毒是危害人的健康的,可能致死。但是,从1992年讨论世界气候变化的时候开始,即使排放的气体没有毒,比如二氧化碳,也不能过度排放。为什么呢?因为二氧化碳造成的第一个严重结果,就是全世界气候变暖了。全世界气候变暖以后,北极南极的冰山都化了,怎么办?海平面就会逐步上升。海平面逐步上升,有些岛国将不能存在了,很多国家的沿海都会淹了,这是第一个反应。

  第二个反应是,气候变暖后,我们还不能预料将来会有什么样的病毒出现,因为新病毒的产生可能是和气候变化直接联系在一起。

  还有各个国家内部又会怎样呢?比如中国天山、昆仑山、祁连山都有积雪,假如这些积雪越来越少,融化了,中国又会遇到什么样的结果呢?谁都不能预料。所以经济低碳化就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2009年八国集团峰会上提出,到2050年,全世界温室气体排放至少应减少50%。这意味着经济低碳化的时代已经来临。经济低碳化的内涵两个方面是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是相互配合的。一个方面是低排放,包括二氧化碳在内;另一个方面,经济要能可持续发展。这两方面的目标(低排放和可持续发展)是不可分的,只片面的强调其中一面,都不符合经济低碳的要求。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将来应该零增长,因为只要有增长,排放就会存在,就会有危害。这没有被大多数经济学家所赞同,因为人口在增加,零增长是不现实的。最后归结为一条,这就是寓经济低碳化于经济持续增长之中:既有持续增长,又在持续增长中实现低碳化。

  经济低碳化的决策,对中国尤为重要。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的高碳化是严重的,20世纪90年代就引起全世界注意。从1990年到2010年,中国的温室气体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是逐年上升的,而且从2010年起,不论是碳排放的总量,还是人均碳排放的量,都在上升,2010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第一。这可不是一件光荣的事。这也表明了经济低碳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在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应该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样三个发展。

  回收利用也是绿色增长

  经济低碳化是同绿色增长适应的。什么是绿色增长呢?绿色增长是指无污染的增长,无论对工业、农业、服务业来说,都应该是清洁生产,废水、废气、废渣,其中可以净化的,成为可以再利用的,就利用。垃圾回收利用,也是绿色增长的重要内容。

  绿色增长该怎么看?第一、清洁生产。第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第三、物资要回收,回收符合循环经济,也符合绿色经济。关于废品的回收,有一个重要的概念需要澄清:从事物资回收行业同生产部门没有区别,他们这些工作人员和生产工人一样,都在创造财富。

  如果没有废纸的回收和利用,全国一年要多砍多少树?怎么满足日益增长的对纸张的需求呢?如果没有破铜烂铁的回收,全国一年要进口多少金属?否则就不能够满足对金属的需求。所以,传统的概念,把他们看成是捡垃圾的,实际上,物资回收者和生产工人同样重要。还有就是上饭馆吃饭,上小摊子上吃饭,做饭做菜的是食品加工者,如果他们有工厂,饭菜能卖,卖盖饭,那不是跟食品工厂一样吗?同样他们都是食品生产工人,只不过食品生产工人的产品是在商店里卖,他们是在自己饭馆、小摊上卖。

  什么叫绿色GDP?如果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是没有经过净化的污水、废气、废渣,一旦排放出去以后,还需要进行再处理,再回收。在计算GDP的时候,因为有废水要重新处理,应该从增长的GDP中扣除这一块。简要地说,绿色GDP就是扣除了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扣除了环境治理的费用以后,剩下的才是真正的GDP。

  我们应该有一个低碳的产业结构。低碳的产业结构关系到绿色增长和绿色GDP能否实现的问题。中国要建立一个低碳的产业结构体系,仍然是有待于完成的任务。关键问题是,中国低碳技术的创新是严重不足的。有四个原因:

  第一、缺乏低碳技术创新的主体。低碳技术创新得有个市场主体,主体是谁?是政府还是企业?应该是自主经营的企业。但现在专门研究开发低碳技术创新的企业很少。政府也起作用,但是政府工作重在规范、引领、扶植和监督。

  第二、中国的低碳结构之所以难以形成,还由于知识产权制度不健全。企业的创新技术动不动就被偷窃了、假冒了,这是企业界感到最头痛的问题。如果不治理整顿,中国的低碳技术创新很难有出路。

  第三、低碳的科研人才、技术人才、管理人才都严重不足。这怎么办?必须加快培养人才。低碳人才是哪个系培养出来的?没有专门的搞低碳的技术和管理的院系。所以说这方面的人才需要培训来培养。

  第四、重视低碳经济的研究和开发,并需要有适宜的制度条件,这将在改革中实现。我们现在经常谈红利,其实所有的红利都是潜在的,潜在的红利需要我们去发现它、挖掘它,让红利变为现实。低碳带来的红利是具体的:环境清洁了、身体健康了、疾病减少了、社会和谐了,这都是红利,正等待我们去发掘它,这是我们遇到的一个新问题。我们要懂得,低碳会带来红利。社会和谐,怎么讲?一个工厂天天有噪音,天天排废气,老百姓就骂你,想办法抵制你,甚至发生肢体冲突。这反映了社会的不和谐。所以加强环境治理是促进社会和谐的。

  中国不仅需要低碳结构的调整,而且需要产业升级。低碳的结构调整实际包含了三个内容。第一、关停一批高碳排放的企业。造成污染的工厂,要多渠道解决下岗工人的安排,这就是地方政府遇到的一个矛盾。它们往往明停暗不停,你来检查,我就打开环保设施;你不来检查,我就不开了,因为费电,因为成本高。

  第二、新建企业中采用低碳技术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要牢牢把好这个关。

  第三、现有的企业中,如果发现它的产品被购买者消费后会增加碳排放,应该停止生产这部分产品,其他产品照常生产。

  还有,降低碳排放最好把产业结构调整,同产业升级结合在一起,这是重要任务。现在老说,沿海成本太高,沿海的工厂可以向外迁徙或向内地迁徙。首先讲向外迁徙,在中国因有污染,不让办了,迁到东南亚去办厂,东南亚那里也是有人居住的,全世界碳排放的总量一样增加。迁厂不应是简单的位移,简单的位移还是污染。所以应该鼓励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实现产业的升级。

【编辑:秦辰】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