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滚动| 国内|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北京拥有3937家总部企业及下属分支机构

2014年12月30日 14:26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北京12月30日电 (记者 杜燕)2013年,总部企业及在京下属分支机构有3937家,拥有资产82.7万亿元,占全市第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资产总量的67.7%。这些总部企业呈现低碳、高效的特征。这是今天公布的《北京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4号)中的内容。

  总部企业及在京下属分支机构3937家

  北京市统计局副局长、北京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吴万标今天表示,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发展总部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初步形成了高端引领、创新驱动、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

  普查结果显示,2013年,总部企业及在京下属分支机构3937家,拥有资产82.7万亿元,占全市第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资产总量的为67.7%;实现利润1.8万亿元,占全市第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利润总额的89%;吸纳从业人员309.8万人,占全市第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的27.9%。

  从总部类型看,金融总部366家,管理型总部563家,研发总部339家,营销总部750家。

  据统计,2013年,北京拥有世界500强企业总部48家,首次超越东京,位居全球城市首位。在中国500强企业中,有97家总部在北京。

  北京市经济社会调查总队总队长魏小真表示,总部企业多集中在高知识、高技术行业以及产业链条的高端,资源能源利用相对高效,2013年的数据显示,北京总部企业营业收入占全市67.2%,相应的能源消费总量占全市的比重、水资源消耗总量占全市的比重均小于这一比重,说明总部企业呈现低碳高效的特征。

  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规模明显提升

  吴万标表示,北京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包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金融街、北京商务中心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临空经济区和奥林匹克中心区。

  2013年,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共有第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6.3万个,比2008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以下简称“二经普”)增加2.8万个,增长78.3%;从业人员322.8万人,比二经普增加140万人,增长76.6%。

  5年来,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规模和效益明显提升。普查结果显示,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拥有资产56.9万亿元,比二经普增加33.1万亿元,增长1.4倍;实现收入5.3万亿元,比二经普增加3.2万亿元,增长1.5倍。此外,高端产业效益水平进一步提升,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收入利润率分别为39.1%和8.3%,分别比二经普提高13.4个和2.3个百分点。

  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法人单位4028个

  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等7大产业。

  吴万标表示,2013年,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规模以上企业法人单位中,有战略性新兴产业活动的企业法人单位4028个,其中工业943个,服务业3085个;营业收入10471.2亿元,其中工业3864.9亿元,服务业6606.3亿元。

  在全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法人单位数量位居前3位;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的营业收入位居前3位,占比分别为44.9%、15.6%和13.8%。

  流通服务业呈现下降趋势

  生产性服务业包括流通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和科技服务等5大领域。

  普查结果显示,2013年,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法人单位有36.5万个,比二经普增长1.8倍。从行业分布看,在生产性服务业5大领域中,流通服务业呈现下降趋势,其法人单位数量、从业人员和收入合计比重分别为29.4%、23.2%和55.9%,分别比二经普降低6.7个、2.2个和1.3个百分点;信息服务、金融服务、商务服务和科技服务总体呈现上升态势。

  科研经费支出全国第一

  2013年,北京市第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研发经费支出1185亿元,5年增长77.2%,位列全国第一。

  高技术产业带动经济提质增效。普查结果显示,2013年,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利润292.4亿元,5年增长86.5%,拉动北京市工业利润增长18.4个百分点;高技术服务业实现利润2436.5亿元,5年增长1.1倍,拉动北京市服务业利润增长12.1个百分点。

  吴万标表示,已经发布的北京市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成果对于全市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更加准确地了解和分析北京经济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提供了宝贵的基础资料。在发布普查公报、开展普查资料开发的基础上,将采取措施,推进普查资料的共享共用。(完)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